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寻踪那些城市记忆中的灰色地带《艺术生活快报》



    泰国艺术家阿姆利·楚素宛看到人们为了生活的舒适按照自己的需求肆意对城市进行改变,浪费自然资源去建房屋和城镇。如果有一天人类对自然过度的索取达到顶点而无可抑制,大自然将采取主动制服人类。装置《水城》就是表达的这一主题。

    泰国艺术家卡明·勒差布拉瑟参展影像《自然不会改变因为改变就是自然》讲述一位79 岁的泰国老妇人孤独地住在泰国清迈的乡下。丈夫去世已49 年了,丢下两个儿子。如今大儿子也去世很久了,在城里工作的小儿子每周来看她一次,但从不过夜。现代生活方式面对的经济环境迫使她的儿子必须去城里打工赚钱养活他自己的家庭,所以不可能和母亲住在乡村并料理她的生活。现代的生活方式与过去农业社会时代已经完全不同,这也是泰国乃至很多其他国家的家庭生活写照。

    泰国艺术家麦蒂·诗里布恩的装置《由内到外(伊森河男孩儿的舞厅)》对过度向往都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当代社会的教训和警示。在全球化发展中,农村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亡,从边远农村初来曼谷的穷苦农民,除了在建筑业和制造业出卖体力,还在大都市颓废的娱乐场所找到了他们新的出路。此作品将传统的东北部茅草棚变成一个迪斯科舞厅,追忆东北部青年已经失去的纯真。

    独特的传统本土文化、后殖民主义文化、人文主义、后商业社会的城市文化等社会资源,构成了东盟当代艺术语境的柔刚并济、独到内敛的诗性美学,也使艺术形式多元性。另外政治分歧、利益分配、边境问题的冲突又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对东盟当代艺术家而言,灵魂上的痛苦折磨使他们不甘平庸,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表达得更为强烈,为此,艺术家本能的功利主义也在民族精神的大气场上隐藏起来,所以逼迫东盟艺术家的创作,无法剥离社会学的存在,也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思想深度和批判特色。


特约记者 雪梅  本报记者 王金坪
11-10-26 06:01:48 来源:艺术生活快报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