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见所未见《艺术界leap》 

    对关心广州三年展的人来说,三年展已经失去“三年”这个节奏。事实上,这届三年展是在2008年由高士明策划的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后的四年,而非三年。不过,一系列启动展解决了这道棘手的数学题。第一个启动展是“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而这一名字也恰好反映了广东美术馆新馆长罗一平略有争议的就任。无论三年展延期的理由是什么,馆长的换届无疑会冲击广东美术馆当代艺术部分的规划,进而影响当地的艺术生态。三年展开幕时,本地艺术家的缺席以及外围展的缺失非常显著地反映了这种感觉。尽管如此,“见所未见”?由居于英国的姜节泓以及乔纳森?沃金斯共同策划的本届广州双年展仍非常值得一看。

    国际当代艺术盛会一向有盛大且庞杂的传统,主题的缺乏自然地使命题更具包容性。此次展览的绝大多数作品当然契合策展主题,但是当姜节泓考虑了“见所未见”的多种可能性?“一个没有玄机的玄机”后,用迈克尔?克莱格-马丁的《一棵橡树》把展览的主题具象化。这件作品包含了放在玻璃架上的一杯水,墙上印有采访形式的文字,这些文字展示了我们对于艺术的经验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信仰。整个采访对于一杯水是一棵橡树的事实进行了辩论。

问:你的意思是这杯水是一棵橡树的象征?
答:不。它不是一个象征,我将这杯水从物质上转换为了橡树,但我没有改变它的外观。我们展现了一棵真实的橡树,只不过是以一杯水的形式。克莱格-马丁的对话拥有贝克特式的荒诞性。它用非常直观的形式,表现了艺术作品的变形论。

问:你是否简单地将这杯水称为一棵橡树?
答:当然不。你可以随意命名一件事物,但不能改变它是一棵橡树的事实。

    策展人乔纳森?沃金斯引用了杜尚将小便器转为《泉》的例子,它不仅是“现成品”的滥觞,也是对于艺术奇迹不可动摇信念的先例。据此,姜节泓所阐释的“一个没有玄机的玄机”是艺术界所倚靠的,对于艺术近乎宗教的信仰。所以,当迈克尔?克莱格-马丁选定了这杯水,宣称它是一棵橡树时,学术机构也相应地将《一棵橡树》称为艺术。“见所未见”是我们建立于事物以及支撑其价值的系统之上的信仰。沿着《一棵橡树》所设定的风格,展览呈现出安静而低调的气场。展览中还不时出现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与奇异地挑战我们信仰的观念产生共鸣。

    《视觉机器》是张大力曝光率极高的项目《第二历史》的后续,由一组从因特网上下载的修复过的照片组成,并以一种历史时间轴的方式呈现。从“前PS时期”到现在,作品同时展示了处理前和处理后的照片。作品要阐释的观点非常简单?全球文化仍存在一个假象:照片源于真实,但所展示的样本在数量和多样性仍令人警醒。从《户外》杂志封面上兰斯?阿姆斯特朗的神经质形象(编辑在他的T恤上加上了号码38,这数字显然是他的年龄,用于怀疑他是否还有精力参加竞赛)到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惨案(出版时出于美观考虑进行了造假),我们的视觉历史矗立在我们面前,好似一座充满扭曲真相的收藏。照片造假最早的例子是费利斯?比特拍摄的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这些图片不仅有可能是关于尸体拍摄的最早记录,也可能是最早的摄影造假。据称费利斯为了增加戏剧性效果,将更多的尸体拖到Sikandar花园宫殿。这位十九世纪的英意籍摄影记者因记录当时未被曝光的鸦片战争而闻名于世,而此次策展人却在一个展厅里展示了费利斯关于广州静谧的建筑和街巷生活的照片。照片中鲜有人物出现,很明显摄影师故意避开人物而青睐建筑场景。这些照片也显示了今日已然快速城市化的广州背后曾经诗意的瞬间。

    此次三年展中入选了一些并不有名的历史作品,这些作品和各类双年展、三年展上华而不实的当代作品十分不同,使得展览更增学术氛围。另一件19世纪的杰作是托马斯?别克的微刻木雕系列《故事插图》,作品尖锐却又中肯,在一丝不苟的细节中蕴含了社会政治讽刺性。史金淞的《十二块石头》和别克对于细节的专注一脉相承,只是规模上更大一些。除了尺寸外,作品所展示的12块石头在细节上极其接近。因为它们源于同一块汉白玉,且以同一块石头作为原型翻模,达到了“巧夺天工”的效果。如果说史的作品是在嘲弄神的造物性,植田陆雄的作品则用创意凸现了自然的力量。植田在空间的窗上和墙上安装了一些手制的风力装置。这些装置能捕捉外界的风力,从而在空间内部创作出绘画。这些迷人的设备酷似萨满教的器物,拥有枝和弦,使得我们对于所信仰的艺术理念产生质疑。是艺术的自觉性使(欣赏)这些作品的经历比简单地观看风中摇曳的树枝更令人满足吗?

    如果谈到树,我们发现“一棵树在森林中倒下”这个形而上学问题贯穿了整个展览,而乔纳森?西佩的《慢动作撞车》(2006年)是这方面的核心作品。这件装置由两辆头碰头的汽车组成,用一种不能察觉的速度相互靠近。所以没有人能在展览现场见证车祸,但其实它在整个展览中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在格拉汉姆?古辛的《无人观摩的电影》(2001年)中,艺术家购买了一场电影的所有座位,并将这些已售的电影票和墙上文字一同呈现。从表面上看,“电影院空无一人,此时此地无人观看电影。”古辛为此次三年展创造了这件作品,展示在此次展览的另一场所、广州最大的商场?正佳广场。

    在美术馆艺术家和策展人是允许自说自话的,可他们从未意识到会在商场热闹的视觉现实中无能为力。艺术小组GUEST通过占据场地和规模化取胜等商业策略来创造观众的期待,并有效展示了艺术因地制宜的特点。在商场巨型的中庭里,艺术家安装了大幅的标语,在每个表面都写有“2013.2.28”。这个日期,无处不在地填充了这个空间,好像一个预言似的最后期限,但其实却是商场一家商店里随手拿的一件物品的保质期。同样使用这种预言似的方式呈现商业策略的是居于上海的TOF。这个双人组建造了一个与观众互动的摄影棚,观众可以在海啸的巨浪边拍照,边上还有一个高速鼓风机使得效果更加完美。

    何岸的《永远不是》在自然和人工灯光间微妙地切换,从而将这个五边形的商场转变为一个城堡。艺术家将一个硬币大小的金币嵌到人行道表面,在每天的固定时间会被阳光照到闪耀光芒。在商场入口处,他建造了一个铝板组成的反射墙,和公告栏极其相似。夜幕降临时,周围的霓虹灯映照其上,色彩斑?。在这个时髦的彩色玻璃边上的是没顶公司“拔地而起”的教堂帐篷,这个帐篷的制造保留了最鲜明的户外元素,但内部却像逃避“现实世界”的一个安全天堂。这也是当代艺术的庇护所。马修?柏利塞维兹(由林翼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