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与音乐的发展在寻求一种和平的方式共存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某种抗争,不过如果单单只是艺术与音乐而言,则有些势单力薄。在动荡的社会形势下,敢于谈论政治话题的道路上,我们依旧在寻找一种全新的语言。 实验噪音:艺术与音乐的和平抗争
作为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的传世之作《4分33秒》,如今被后人不断地以各种方式重新演绎。在第四届广三展现场,广州大剧院当代馆进行的声音表演中,杜韵在重新演绎《4分33秒》的过程中,有着对于该作品的个人主观方面的全新诠释。一对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的支架孤立地摆在舞台中央,使得观众对于支架上面无形的乐器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更加切合中国古典文化中“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不过,在《4分33秒》烂熟于心的情景下,观众在整个演绎过程中缺少了当年的那种对于未知的莫名与不安,现场不再有人对于艺术家的表演而感到莫名其妙,左顾右盼,没有骚动,只是静静地等待着4分33秒的结束,有点未卜先知的味道。
相对于经典之作《4分33秒》的重新演绎而言,我更加钟情于塔西为西小组将声效、图像、装置与表演糅合而成的那件现场作品。塔西为西小组(TASHWEESH)是一个来自巴勒斯坦的艺术小组,作品融合了声音和影像,包括了有装置艺术背景的Basel
ABBAS和Ruanne
ABOU-RAHME,以及擅长音乐与表演的Boikutt。他们现场呈现的声音暂且可归为实验性噪音,或实验性电子乐。在很多人看来,噪音就是声音垃圾,污染听觉,不堪入耳。但从实验性角度来看,实验噪音还是有属于它自己前卫性的一面的。
在通过截取的音乐、现场人声录音和电子设备等手段制造出介于hip-hop、慢速电子乐、环境音乐和电子脉冲之间的声音效果,结合现场播放的包含历史资料、敏感政治问题等的影像,碰撞出全新的视听效果。影像往往是在带有跨越时间空间性地叙述某件事情,内容穿梭于真实、想象、回忆、颠倒的关系中,观众从中看到的是政治、人物、灾难或者某个故事、事件。理想的乌托邦、情欲物欲、地区动荡的局势和战争、妇女、小孩、老人等元素不断在影像中重复出现,伴随着时隐时现像在寻找某个特定波段的电流声,模糊不清的人声。他们以一种批判的态度表达对于当下社会事态的看法。
艺术与音乐的发展在寻求一种和平的方式共存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某种抗争,不过如果单单只是艺术与音乐而言,则有些势单力薄。在动荡的社会形势下,敢于谈论政治话题的道路上,我们依旧在寻找一种全新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