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刘晓伟 {9月28日,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收官之作———主题展“见所未见”,已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序幕。除主展馆广东美术馆外,广州大剧院、正佳广场等多处设有展览。 展览围绕“未见之物、未见之事、未见之信、未见之城、未见之变”五个关键词征集、展示艺术家作品。不少作品与展览的主题完美呼应,观念表达清晰明确,也为观众提供了生活上的启发与感悟。
第二历史作品系列
(一层一号厅) 张大力 “第二历史”项目开始于2003年。张花了6年时间埋首于北京各大国家媒体机构,搜集和对比历史照片,寻找被隐没或改造过的历史。《第二历史作品系列》是由一百三十余组作品组成的。 张大力在作品中,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张历史图片多次出版所用的不同样式,还说明了照片被修改的痕迹和证据。修改照片的方式可以堪比现在的Photoshop,美化、抹去、添加元素,还有拼贴,甚至用几张不同的照片制作出一张不存在的新图。 对于照片细节的修改,可能会导致历史的被篡改。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也常常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再现森林·碎片之一
(二层五号厅) 居斯帕·皮诺内 这件作品,直观上,呈现的是一块木料和镶嵌在其中的一段树木枯干。实际上,皮诺内是将整块木料的一部分进行了雕刻,还原成了树木的枝干。木材的哑光色泽、粗糙纹理,树干精致的雕刻纹路,细滑的表面,使得作品视觉对比性强烈。 上世纪70年代,皮诺内在森林观察过树木生长之后,便经常把树木作为题材。他的作品通常是把砍伐后的木材还原成树木的原始状态。他希望以此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已有的东西已经非常美丽了,反而,人类再加工的产品可能是丑陋、苍白的。人们往往忽略了发现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美。
可见
(一层三号厅) 乔凡尼·安森莫 乔凡尼·安森莫,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贫穷艺术”运动的重要一员。 他的作品只有一件老式的投影仪,看不到幕布。投影仪的灯光在美术馆的白墙上。原本,白墙便可作为幕布。可是,没有任何的物象显示出来。在此,安森莫调动了人们的好奇心,投影到底有没有投射文字或者图片呢?如果只到这儿,人类的肉眼视觉看不到物象,不知道投影仪问题出在哪儿,对东西的认知也被切断了。 如果有观众无意中在投影仪灯光前晃动手臂,或许能够发现手臂上出现的文字“VISIBLE(可看见的)”。这时候,观众的参与使得投影仪投射的文字从不可以看到变为了看到,这不仅是视觉上的,人们原本的好奇心也得到了解答。见与不见,就在那伸手间。共2条 共2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