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顶公司的装置《安全屋》,乍看之下更像是在某户外运动品牌店外廊道为营销推广撑起的数个野营帐篷,但你细细体会后就不难发现艺术家是通过这些有着教堂或是庙宇造型的帐篷来表达一种便携的“信仰”。
周啸虎的装置《地产商24小时电梯情景》,安排了两名西装革履的“商人”在垂直观光电梯里交谈,尽管这对树脂仿真雕塑让不少路人吓了一跳,但你在好奇之余还得好好想想,毕竟艺术家的目的可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其幽默能给大家制造一个惊讶。
TOF小组的互动装置《艾俄罗斯》,或许这个以希腊风神命名的“风暴影棚”对于观众而言更像是一个娱乐项目,但艺术家却通过影棚里的鼓风机和布景,巧妙地反映了一个时代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 新快报记者
陈煜堃 9月28日、29日,千呼万唤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下简称“广三展”)收官之作———主题展“见所未见”终于在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和正佳广场相继揭开了神秘面纱。
从作为主场馆的传统美术馆空间,到走出美术馆的表演空间、消费空间,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姜节泓、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这两位策展人与来自国内外的75位艺术家以多元别样的艺术实践,来探寻公众视觉感知与视觉艺术的空间对话。
正如美国艺术家乔纳森·西佩在广东美术馆首层上演的一场“看不见的车祸”,观众眼前的两车正以每小时仅向前1毫米的速度相撞,也就是说至少要等上一个多月才能目睹本应该发生在刹那间的“事故”。对于给公众开启如此一次“未见”的视觉之旅,乔纳森·沃金斯表示,在这里艺术将以一种新奇的方式来展示我们平常熟视无睹的事与物,同时作品特有的诗意与反讽也能引发大家的思考,“我相信中国观众也有幽默感去体会作品未见的意义。”
展:把日常转换成艺术发生
当你走进美术馆,在“广三展”现场看到的不再是镶入方寸画框内一本正经的传统架上绘画和立于汉白玉底座上正襟危坐的雕塑,取而代之的是图片、录像、装置、声音与行为等多样化媒介组成的当代艺术作品。
譬如,英国艺术家凯特·派特森的作品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编译成摩斯电码发往月球,然后根据从月球表面接收的信号回复重新“编排”,谱成一曲“真正意义上的《月光奏鸣曲》”;中国艺术家庄辉以影像“文献”的形式重游三峡水库,在一片汪洋中寻找百米深水下自己昔日艺术实践的“遗址”,地貌消失所呈现给观众的恰恰就是一个不得再见的实事……把日常转换成艺术发生,艺术家的作品正是以浅显明白的“见”与“未见”提供了一个超脱视觉的思考空间。
藏:把艺术消解在日常当中
而在“正佳广场计划”中,艺术并没有“不自量力”地去挑战眼前这一上演视觉狂欢的消费空间。“既然再大型的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在这样的环境里被轻而易举地吞噬,我们不如索性‘藏’起来,把艺术的概念消解在日常当中。”姜节泓认为,这并非出于对环境的妥协,相反更是一种对日常生活公共空间的尊重,从而形成了对“未见”的积极回应。
于是,无论你是慕名而来还是不期而遇,在这里,艺术都不再是一次“欣赏”。譬如,“没顶公司”艺术小组在某户外运动品牌店外廊道撑起数个野营帐篷,倘若你没留意它们是以教堂或是庙宇的造型来表达一种便携的“信仰”,那没准会将这件名为《安全屋》的装置作品看成是商品的一次营销推广……把艺术消解在日常当中,艺术家所制造的“混淆”恰恰是给了观众对两者之间关系的一次全新的感受与判断。
共2条 共2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