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裴刚 2012-09-18 23:19:30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艺术家代表 庄辉
【导语】2012年9月17日下午3点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举办,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策展人姜节泓、乔纳森·沃金斯,艺术家代表萧昱、庄辉等人到场。策展人姜节泓对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策展纬度和策展的理念做了阐述,“见所未见”这个主题的来源和思考过程是怎样的;尤其是今年的广州三年展与正佳广场的合作计划,把作品置身于巨大的公共空间内,是对艺术家创作的巨大挑战。
“广州三年展”是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是国内最大的艺术盛事之一。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分为“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以及“论坛计划”四大部分,通过“启动展”提出问题、“项目展”针对这些问题深化为个案研究,而“主题展”则是对此前所有研究做出总体归纳。
本次主题展的参展艺术家来自24个国家或地区,共75名/组,汇集了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如20世纪最为著名的先锋派大师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2010年度英国特纳奖获得者苏珊-菲利普斯等。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动态影像、装置、声音与现场表演等多种艺术媒介形式。这一系列作品将以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进行演绎,以此来为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的两件作品
此次三年展的艺术家代表庄辉,从自己的两件作品谈起:“我先聊一下我在广东美术馆展览的作品。这件作品是跟三峡有关系的一件作品,最早起因是因为1994年12月,我们国家宣布对三峡大坝开始要动工的这么一个事件;第二年,也就是1995年的4月份,我当时在河南洛阳,当地有一种铲子叫洛阳铲,最早发明是为了盗取古墓时候打探洞用的,后来这种工具被延续用在建筑和建筑领域里边作为基础建设和探测来用的特别简易的工具。我当时带着这个工具去了三峡,第一个地方选择在今天三峡大坝的坝址开始打孔,当时三峡的工程刚刚开始,有很多探测技术人员也在到处搞工程的基础调研,我也就背着探铲在三峡大坝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打了一个三角形的孔,第二段选择在三峡的巫峡,巫峡的北岸,沿巫峡北岸20米打一个探空,打了有51个孔,第三个段是在白帝城,围绕白帝城打孔一周,从打完了以后,我当时就用照片做了一些记录,我想这个作品就丢下来了,因为接来的三峡工程变数很大,对于这个作品怎么样呈现我也需要时间,需要考虑,在这个期间我也经常关注三峡的移民、拆迁和所有这些问题,但是我一直也就没有再进入到这个环节里边去。
到了2007年的时候,三峡大坝蓄水开始到了156米,这个时候我请我的一个助手,我把我当时打孔的地段,在地图上,把这三个地点标给他,说你在这三个地方给我每个地方拍30分钟的录像,我准备这个作品这样就结束了,因为三峡大坝蓄水以后到了156米,当时我所打的那些孔的痕迹应该是在百米以下,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太忍心回到三峡面对三峡整个的情况,我记忆当中,我在95年的时候去三峡大坝打孔的时候,沿途每个段都会下,其中很多像小三峡上的大营盐场,留下非常多的记忆,包括在我们看的巴山夜雨,还有以前古代的诗歌对三峡的描述,这种记忆对我来说非常深刻,但是当我听到水真正提升上到一百多米的时候,我感觉我不忍心再回去重走一趟三峡,因为我想这个不仅是三峡大坝蓄水埋葬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个人的情结,我觉得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我们这个民族一段非常重要的文化记忆也被彻底给埋葬掉了,这次有幸参加主场馆的展览是这件作品。
在正佳广场分场馆展览的作品是我和我的搭档旦儿做的一件“见所未见”的作品,我想既然是“见所未见”,策展人也不想把每个作者的名字放在作品旁边,如果谁有兴趣,在那边可以一边高兴的购物,顺便看一看我们的“见所未见”的正佳的作品。”
庄辉从1990年代开始拍摄集体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集体是很中国式的存在,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单位这个群体在逐渐消失。庄辉敏感地发现这一点,他要抓住和反映这一消失的过程,作为永恒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投射出的对民族记忆的关注,以历史的视角去记录去展现的这个沉重的话题,要到展览现场去看作品,让作品讲话告诉观者这种反思背后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