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9月28日亮相 广东美术馆馆长接受本报专访 重头戏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重头戏,也是收官之作——主题展“见所未见”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展,全球70多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将于9月28日向公众亮相。借此机会,主办方——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首次透露展览亮点。他说,当代艺术着重与公众的互动,艺术性、趣味性是一大趋势。不过,广东的当代艺术氛围并不浓,因而他们要借这次的主题展,彻底走近公众,让公众参与和发现艺术。 撰文:记者
曾俊 1.谈主题展:阵容强大
广邀全球重量级艺术家 广州日报:今年的主题展有何特别之处? 罗一平:从去年的9月到现在,我们一共做了包括启动展和项目展等4个展览。从本月28日起,我们正式启动长达一年的主题展。同时,我们还打算用3年时间改扩建美术馆。试想,现在各种美术馆都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如果我们3年没有展览,那很容易会被遗忘。因此,这次的主题展我们很重视。展名叫做“见所未见”,就是希望通过现在的可见来透视未见的现代,强调它的艺术性和互动性。 广州日报:本届活动的艺术家来自何方? 罗一平:这次我们不准备以中国艺术家作为主体,而是在全球邀请重量级的艺术家。我们的策展人的人脉可以辐射到27~28个国家,70多个艺术家,39个海外艺术家,可以说,这在中国的三年展和双年展里,是海外嘉宾阵容最强大的一次。 广州日报:有些什么亮点呢? 罗一平:我们侧重于“未见”,就是希望在“见”的过程中让你发现某些很有意思的“未见”的东西。我举个例子,有一位美国的艺术家专门从美国运了两部汽车,就在我们的大堂展厅。他在发明电动动力装置下,让两部汽车慢慢地“吻”到了一起,到展览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两部完整的汽车就会被挤压成了一堆废铁。这个变化是漫长的,但它预示着有一种内在的作用力在作用于大家,让大家都在发展和变化。 广州日报:设置广州大剧院和正佳广场作为分馆有什么作用? 罗一平:大剧院用来做声音艺术,而正佳广场就变身为超级大商场,我们希望进入商场的每一个人能不经意地参与到艺术中来。 2.谈当代艺术: 日新月异
正变得更亲民更有趣 广州日报:这个三年展时间跨度这么长,你怎么能保证观众的关注能持续这么久? 罗一平:这个跨度从启动展到主题展就是一年时间,说长也不长,因为每个展览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有内在联系。主题展的意义就是要让三年展走出广东美术馆,成为一个各界学者共同参与讨论的事情。 广州日报:这种尝试似乎对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 罗一平:因为我认为我们对当代艺术有一个误区,觉得它就一定是批判性的艺术。但这真的不是当代艺术的全部定义。这几年来我到法国、德国的一些当代艺术馆去考察,发现当代艺术正在演变成一个跟公众互动的艺术,让公众参与的艺术,它的社会学等意味正在削减,它的科技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在增强,能够让人流连忘返。 广州日报:如何在学术性与公众接受度之间做一个权衡? 罗一平:当代艺术首先要有它的艺术性,但我认为,艺术语言要具有一种艺术的趣味性。就是你被它吸引,到处去寻找,最后发现一个很有意味的东西就在其中。 广州日报:对此,你会不会担心一些当代艺术家很不屑? 罗一平:不会,整个展览呈现的应该是多元性的艺术面貌,况且主题展的艺术家都是国内国际上是知名的,所以在学术性上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最重要的是学术性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3.谈商业赞助:三赢好事
但要保持艺术的纯洁性 广州日报:去年的启动展时,参展艺术家冯峰因为在展品里批评赞助商而闹出了不小的风波,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罗一平:在面临国家财力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当代展的主办方如何解决好商业和艺术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必须给赞助商一定的回报,但必须坚守自己的学术规范、学术立场。当初,我们认为冯峰的批评态度是对的,但形式较为偏激。最后,尽管我们封了他的作品,但在作者、展会和赞助商之间达成了谅解。这次我们的艺术品走进了正佳广场,也在讨论一个商业和文化的联系。如果这些艺术馆、商场不停地举行艺术活动,商业品质也会提高,公众在购物的过程中审美的能力也会提高,这是一个三赢的好事。 广州日报:商业会干扰艺术吗? 罗一平:不会,以主题展的正佳展场为例,商家只能提很多建议,但不能否决美术馆和策展人对作品的判断决定,所以我们这些作品首先要保持艺术的纯洁性。有了前面启动展的经验,我觉得这次更可以直面公众的争议。但是有一点,我们觉得我们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那就是艺术走到当代最重要的就是跟公众的互动。 4.谈美术馆未来:继续发展
完善策展人制度最重要 广州日报:如今美术馆的空间是不是有点过于传统了? 罗一平:是的,否则我们为什么要改扩建呢?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嘛。整个空间的高度,包括柱子什么的,按照现在的艺术视觉陈列来说是不够的。 广州日报:这个到现在还在立项中,因此3年的空当期仍然存在? 罗一平:能怎么解决呢?我们就一步一步地走着看。总体来说,一定要把这次改扩建的行动和美术馆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也许我们现在会有一个新的思路,就是走出去!这里隐含着一个未来的发展战略——把广东美术馆的展览做到兄弟美术馆去。 广州日报: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有双年展和三年展,广州三年展要有自己的价值,首先要做什么? 罗一平:其实,广州三年展本身已经有国际影响力了。以后,对于我们最重要的还是“策展人制度”,策展人直接决定了展览的质量。 广州日报:其实,广东的当代艺术氛围不浓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罗一平:确实,广东美术馆是一朵奇异的花,在一个非当代艺术的土壤中,它开花结果了。这里跟北京、上海不一样,真正喜欢当代艺术的受众不多,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美术馆,不板着面孔说话,从互动开始,最后公众才知道当代艺术原来还有它内在的一种更深层的东西在。
时间: 2012-09-17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曾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