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馆“拆与建”未完待续
广东美术馆改扩建方案仍未定。
美国艺术家乔纳森的作品《慢动作撞车》。 安·维罗妮卡·詹森斯《光幻视》。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自去年启动以来,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作为本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展——见所未见,将于本月28日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历时3个月,成为广东美术馆下半年最重要的展览。
“见所未见”,一个看似玄妙的词语。策展人将邀请国内外24个国家或地区,共75名(组)艺术家到广州展示他们对“见所未见”这个主题的想象,其中不乏国际知名艺术家,如20世纪最为著名的先锋派大师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2010年度英国特纳奖获得者苏珊·菲利普斯等。
本届广州三年展的收官大展即将亮相,围绕广东美术馆的改扩建、国内三(双)年展的机制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立场等问题的讨论仍不绝于耳。“见所未见”开幕之际,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
“拆与建”还要等一年多
广东美术馆要推倒重建?伴随这一争议,揭开了整个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序幕。本届广州三年展的总策划人罗一平提出,广州三年展将围绕广东美术馆历时3年的改扩建工程展开。
如今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但广东美术馆的改扩建工程仍未开启。改扩建究竟是先拆再建,还是边拆边建?罗一平日前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整个改扩建程序都还在论证中,估计开工还要一年多。
“广东美术馆的改扩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年前,广东美术馆的改扩建工程已列入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我希望整个改扩建能变成广州三年展的艺术行为的一部分。”罗一平说,可惜工程迟迟没有启动,尽管后来美术馆没拆,但三年展还是抓住即将展开的“拆和建”来思考问题,思考时下国内和国际快速发展的都市文化。
伦勃朗作品引入计划“夭折”
“见所未见”是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收官大展,为了让展览有震撼人的作品亮相,罗一平和策展团队曾想要引入17世纪艺术大师伦勃朗的经典油画。然而,由于巨额的保险费和借展费让广东美术馆吃不消,最终,伦勃朗作品的引入计划中途夭折。
尽管欧洲名作未能成行,但是此次“见所未见”的展览成功邀请到2010年度英国特纳奖获得者苏珊·菲利普斯等欧洲知名艺术家。苏珊此次来广州将表演“声音艺术”,她将在广州大剧院(本届广州三年展的分会场)内运用声音艺术,表演让观众“看得见”的音符。
此外,参展的还有意大利的“贫穷艺术大师”乔凡尼·安森莫,用最平凡的生活用品做材料来表现艺术。还有来自日本的“隐士艺术家”河原温,他是日本重要的观念艺术家。跨越近40多年来的创作历程,河原温以绘画、素描、书籍以及录音来记录流逝的时间。
正佳广场将变艺术试验田
罗一平介绍说,“见所未见”既有通俗易懂的词面,也有深奥莫测的所指,是一个没有玄机的“玄机”。众多国内外艺术家将围绕“见所未见”创作,展览有三大展场:分别是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及正佳广场。
广州三年展为何要进入正佳广场?罗一平说,这个展览就是要让艺术存在于公众中,展览开幕后,正佳广场将处处“藏匿”艺术品。罗一平透露,届时,有一位艺术家会在正佳广场的地板上粘贴100%真金的金币,以“金币”来刺激游人的反应,共同完成一件当代艺术品。此外,正佳广场内会铺天盖地被麦当劳标示覆盖,但“M”的字体颜色会与平常不同,艺术家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刺激人们对全球文化、快餐文化的反思。
“这一系列作品将以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进行演绎,以此来为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画上句号。”罗一平说。
罗一平:三年展要走入公众生活
■对话
创新▶▷三年办一次三年展开创国际先例
南方日报:本届广州三年展持续3年,这个模式如何开启?
罗一平:在布局整个“三年展”的时候,我是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很多的三(双)年展基本上是一个模式:一个盛大的开幕式、一个展览、一个研讨会,它能否被突破呢?
就在酝酿方案之时,正好进入到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工程的申报,国家准备拨几个亿,用两三年间时间对广东美术馆进行改扩建,这么长的时间内美术馆不做展览吗?显然不行。我们想到,把广州三年展与广东美术馆的“拆与建”相结合。虽然改扩建现在还没有动工,但广州三年展却开创了一个新模式——历时3年时间去办一次三年展,国内这是第一次,国际这也是第一次。
南方日报:一年多的时间里,三年展探讨了哪些问题?
罗一平:通过“拆与建”这一对关键词,艺术家们思考本年来国内和国际快速发展的都市文化。整个三年展关注的包括城市化的进程、人在城市化进程中心灵的缺失、在快速发展的都市化进程中人对家园的向往等等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4个项目展来深化。王林的“去魅中国想象——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在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中,即西化的进程中,追问中国的特性在哪里?高岭的项目展是“一起制造第三自然”,在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中关注我们家园的流失,包括环保等等问题。第3个项目展是左正尧的“重构纸墨维度的空间关系”,这个问题探讨的是文明发展的当下,中国文化的最根本媒介——文房四宝,怎样和这个时代发生关系?第4个展览,我们在英国伯明翰举行。我们利用英国伯明翰的100块广告牌,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60多个艺术家去绘制艺术品,这在伯明翰引起了较大反响。我们的策展人表达了广州三年展的核心艺术观,就是说没有博物馆,没有美术馆,艺术真正的传播应该是在城市中,要走入公众生活。
内涵▶▷“见所未见”启发人
用心揣摩艺术品
南方日报:作为收官之作的主题展为何以“见所未见”为主题?
罗一平:“见所未见”为这个展览是指向未来的。我们希望通过“见所未见”对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做一个反思。
中国做了这么多年当代艺术,它似乎逐渐形成了一种立场:跟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疏离。似乎在很多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艺术的批判性,呈现出艺术的当代性。广州三年展的策展团队希望提出一个大家忽略的问题,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当代艺术首先是艺术,然后才是它的当代性。“见所未见”在回答“当代艺术”的“当代”和“艺术”两个概念。记得有一个国内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跟我说,他到全球到处去看当代艺术,每次展览停留不会超过十分钟,因为这个套路太熟悉了,这些艺术品在给他一下子的视觉冲击后,不会留给他经久回味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缺乏语言的锤炼。我希望“见所未见”能启发大家对中国当代艺术自身问题的反思。
南方日报:“见所未见”的题目有点玄妙,如何表达您所说的“艺术性”?
罗一平:“见所未见”不带批判性,就是说你看到的东西不见得就是真实的东西。指向未来有政治学的意义,有文化学的意义,同时它也有艺术学的意义。
所有展品有一个核心就是:你看到我的东西,都是假象。它们启发观众要去用心去揣摩艺术品。其实这其中的内涵,是中国美学很传统的一种东西,就是“玩味”。
比如此次展览中有一件大作品,由一个国外艺术家完成,他从美国运来两部汽车。在展出的3个月里,会有一个内在的拉力牵引着两辆汽车相撞。展览结束的时候,它们会相撞在一起变成一堆废铁。这个作品告诉我们,大家印象中有冲击力的力量,也可能转化为视而不见的较量。
整个“见所未见”的展览中会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就是作品藏起来,作品的味道藏起来,作品的声音藏起来,作品的意味藏起来。观众面对这些作品时,在“见”之后,还有一个“未见”,启发你的思考和想象。
专题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吴琪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