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件事:广州三年展“见所未见”的当代解读《羊城晚报》 

文/羊城晚报记者/刘朝霞

  实习生 卢嘉殷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将继2011年的启动展与一系列的项目展后,将于2012年9月28日拉开序幕,直至2012年12月16日结束。在广州三年展主题展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携同策展人姜节泓、乔纳森·沃金斯出场,面对众多媒体解读了这次展会主题“见所未见”的含义,并提前爆料使三年展更具期待性。

  “见所未见”呈现另一个当代

  本次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自去年启动展、项目展以来,是2012年广东艺术界大戏的“高潮”,是三年展的重中之重,届时将有来自3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近80位艺术家,在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正佳广场等多处空间为羊城市民带来艺术大餐。

  三年展主题展主题为“The Unseen”,即“见所未见”。策展人之一的姜节泓对未见的含义给出了一个精彩的解读。“未见”在神学意义上造就了“信”(faith),成为“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姜节泓以耶稣为例,“要知道所有艺术家都没有见过‘耶稣’本人,然而大家凭空想象所描绘的这一对象却成了西方美术史上的核心人物。甚至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西方美术史。可见我们的艺术创作对视觉想象力,存在多么大的依赖,而恰恰就是这种依赖给予了艺术的丰富多元。”因此此次主题展,除了一线的当代艺术家,还有已经去世的艺术家,甚至十七世纪、十九世纪的艺术品。在当下习惯给当代标签为前卫、实验、跨媒体艺术的概念下,姜节泓说这次主题展则完全打破“当代”概念下的时间线性思维,呈现出另一个以有限思考无限,以短暂盼望永恒的“当代”解读。

  “实践先行”带来艺术想像

  主题展的另外一个策展人乔纳森·沃金斯,担任英国ikon美术馆馆长,他非常喜欢这次展览的主题———“The Unseen”。

  “见所未见”一方面显示人类肉眼视觉的有限性———“眼界”之短浅;而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对自然感知经验的超越。“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其实是基于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艺术和生活中其他的东西,都没有本质区别。生活比艺术更具有创造力,所以艺术家如何进行艺术生产?就需要实践先行。”因此,此次三年展抛开一贯的“主题先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思路,而履行“实践先行”的呈现方式。而“见所未见”思路本身透露出幽默的艺术色彩,也让这次主题展的艺术作品更具互动性和亲和力。乔纳森·沃金斯期待观众用更多的想象力去体会艺术的魅力。

  参展艺术家代表之一的苏珊·菲利普斯女士,凭借声音装置作品《远方的低地》获得2010年英国特纳艺术奖,她表示,她将花更多时间去感受广州这个城市,届时用“声音”去展示她所理解的“空间”。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