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所未见”的广州三年展《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晓勤 原创

摘要: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是一个延续三年的展览。继启动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在去年9月拉开帷幕,“去魅中国想象”等5个项目展相继上演后,今年9月将迎来重头戏———主题展“见所未见”。


摄影师菲利斯·比亚图镜头下的广州,这是广州的“前所未见”。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是一个延续三年的展览。继启动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在去年9月拉开帷幕,“去魅中国想象”等5个项目展相继上演后,今年9月将迎来重头戏———主题展“见所未见”。届时将有来自3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近80位艺术家,在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正佳广场等多处空间为羊城市民带来艺术大餐。

    南都记者近日从广东三年展通气会上获悉,主题展“见所未见”由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姜节泓和“第十一届悉尼双年展”策展人、IKO 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担纲。

    “见所未见”是为了拓宽想像

    主题展将围绕未见之物、未见之事、未见之信、未见之城、未见之变五个关键词来展示艺术品,而不是传统地按照区域划分。尽管展览还没具体成型,但策展人所呈现的“见所未见”并不艰涩。“‘未见’是一次旅行的出发,在时间维度或是空间维度上,展开以视觉为渠道的想像。”

    姜节泓以耶稣为例,“要知道所有艺术家都没有见过‘耶稣’本人,然而大家凭空想象所描绘的这一对象却成了西方美术史上的核心人物。甚至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西方美术史。可见我们的艺术创作对视觉想象力,存在多么大的依赖,而恰恰就是这种依赖给予了艺术的丰富多元。”

    展出最早的广州老照片

    作品究竟如何呈现“未见”?姜节泓举例说,由于人们视觉有限,无法看到太小的东西,所以展览中有的作品需要用放大镜。“太大的东西无法看见,比如风、电……展览中有一件展品是横置的树枝伸展到窗外,随着风的吹拂,树枝在白纸上画出痕迹———‘未见’之风就这样转化为‘可见’的作品!”

    此外,姜节泓在发布会上向记者们展示一张老照片,这也是展览中的一件展品。这是1860年摄影师菲利斯·比亚图镜头下的广州,“这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广州老照片了,即使是老广州人也‘见所未见’。”姜节泓透露,不但会有一线的当代艺术家参与本次展览,还有已经去世的艺术家,甚至十七世纪、十九世纪的艺术品,并称“这可能是今年中国最好的展览”。

    “实践先行”取替“主题先行”

    据悉,不同于以往艺术展览中常见的“主题先行”,这次换以“实践先行”的呈现方式。姜节泓说,预先设定了概念,策展人的角色会有所限制,也使得艺术家在展览当中变成走过场。并强调“实践先行”,发挥策展人、艺术家的想象来办展览。而乔纳森·沃金斯一再强调“鼓励艺术家发挥视觉想象力,把艺术归还给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陈晓勤

版次:RB16   版名:文化副刊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