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沃金斯
■姜节泓
广州三年展“重头戏”9月上演
■新快报记者 陈煜堃
继启动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在去年拉开帷幕,“去魅中国想象”等5个项目展也相继上演,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这场开创“三年之旅”的动态艺术大戏正渐入“戏肉”。
记者昨日获悉,重中之重的收官之作——主题展“见所未见”将于9月28日揭开神秘面纱。据介绍,届时将有来自3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近80位艺术家,在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正佳广场等多处空间为羊城市民带来一次难忘的艺术体验。
“‘未见’是一次旅行的出发,在时间维度或是空间维度上,展开以视觉为渠道的想像。”策展人之一、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主任姜节泓表示,不同于以往艺术展览中常见的“主题先行”,这次换以“实践先行”的呈现方式,将在展览中为艺术家、策展人、美术馆和观众之间营造出一个更为鲜活的、互动的交流与探讨的氛围。
一种“未见”的视觉之旅——“我们更希望把艺术归还给生活”
关于本次展览的主题“见所未见”,和英国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两位策展人早在2009年已有雏形。“最初的想法源于英文‘TheUnseen’一词,其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延伸出种种与观看、认知和想像相关的丰富内涵。”姜节泓认为,这一主题可以理解成没有玄机的“玄机”,其一方面出于人类肉眼视觉的有限性——“眼界”之短浅,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自然感知经验的超越。对此,姜节泓以耶稣为例,“要知道所有艺术家都没有见过‘耶稣’本人,然而大家凭空想象所描绘的这一对象却成了西方美术史上的核心人物。甚至可以说,没有了他就没有西方美术史。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可见我们的艺术创作对视觉想象力是存在着多么巨大的依赖,而恰恰就是这种依赖给予了艺术的丰富多元。”
尽管展览尚在襁褓当中,但策展人想要呈现的“见所未见”并不晦涩,对于观众而言,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不是孤立存在,它有一半是来自艺术家的创作,而另一半则是来自观者的体验。这种体验正是来自于人们对‘未见’之物的想象空间,并以此来塑造和解读所谓的艺术品。”
乔纳森·沃金斯也一再强调,这次主题展在鼓励艺术家发挥视觉想象力的同时,更鼓励观众的参与互动,“在探讨艺术的时候,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圈子,还包括了公众。我们更希望把艺术归还给生活。”
一次“实践先行”的尝试——“策展人不要把主题强加给艺术家”
除了“见所未见”这一主题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经验,两位策展人还在策展方法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当代艺术展览中“主题先行”,改以一种“实践先行”的思维和呈现的方式,“与很多职业策展人不一样,我们希望让目光更多地聚焦到艺术家身上。”
姜节泓告诉记者,预先设定的概念,让策展人的角色成为了一种限制,也使得艺术家在展览当中变成走过场。“这时候,艺术也已经变成了一个标签。实践先行,就是为了确保‘见所未见’不要成为策展人强加给艺术家的一个主题,而是双方建立在艺术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理解和认识。”不难看出,这一观点明确道出了至今公众仍将“当代艺术”看作是晦涩难懂的根本,那就是我们忽略了艺术实践本身的生动,转而一味钻进所谓的理论的死胡同里。“艺术本身并不存在与生俱来的特质,而艺术实践事实上正是源于我们生活中的想象力。”乔纳森·沃金斯认为,把实践放在首位并以此释放出来的创造力,也是艺术最为动人之处。相反,尽管“主题先行”有着较好地去归纳艺术家的优点,同样也存在了让艺术品沦为某个命题的标签的弊端,所以过去很多国内的当代艺术展览更多是让人看到了一种说教式的痕迹。
来源:新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