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所非见
1号厅展出的还有一组新闻假照片,就是一些传媒机构为了某种特定的传播目的,将照片进行处理以呈现部分真相或者颠倒真相。对此,方厅长认为是“见所非见”,眼见不一定为实,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因为照片具有欺骗性、视觉具有欺骗性。
张大力《伪造的托洛斯基假照片》
见所曾见
在19世纪中叶,意大利艺术家菲利斯﹒比亚图以英法联军随军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并制作了大约100多张大幅的广州景象照片,这些幸存于私人相册里的照片就成了最早的有关中国的影像。这组从英国伯明翰图书馆借出来的《广州古城摄影》照片原作,为我们呈现了100多年前广州的老街景,那些西关大屋、夫子庙、五仙观,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我们见到的只是“曾经的影像”。于是,方厅长对它的总结是“这就是见所曾见,是时光让曾经的事物变得看不见”
。
菲利斯﹒比亚图 《广州古城摄影》
视见不见
在《广州古城摄影》组照的后墙,有一组微型雕塑镶嵌在墙角边,一般人经过都会自动忽略,视而不见。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方厅长也饶有兴致地凑到墙角,仔细端倪起这组名叫《在它底下》的微雕,还不忘总结“这就是视见不见,我们肉眼总是很容易对微小的东西视而不见的,视觉的可见性的确很有限。”
咸进《在它底下》
见所常见
在《后民俗档案》这组展品中,有着很多平时广州街坊经常使用的物件:一根扁担挑起两只伸着“花洒鼻”的水桶,一把用水管拼搭而成的躺椅,还有越秀区某鱼档老板设计的“收钱桶”,江南西张叔自制的健身杠铃,在艺术家的描述下,看似简单的物品其实都凝聚了丰富的民间智慧,普通街坊都可以是发明家。方厅长则表示:“这就是见所常见,对于熟悉常见的物件,我们很容易把它们排除在视觉之外,但当它们在展厅这个特殊的空间里进行呈现的时候,也就引起了我们对生活的另一种关注。”
巡视完毕,方厅长表示对“见所未见”展出的总体情况很满意,也向节假日坚守岗位的美术馆工作人员表达慰问,并希望有更多的市民能走到美术馆来:“这里可以引起我们对生活的一些思考”。
广东美术馆
新闻与影像部
2012/10/1 共2条 共2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