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公共教育系列活动 
  
英文unseen直译就是“看不见”“未见”。策展人说,“the 
Unseen”的词意源于“看见、或明白、领会”,“未见”不但包含了“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同时也指向一种对于事物本身是否存在的不确定性。因此,“未见”是一次旅行的出发,在时间维度或是空间维度上,展开以视觉为渠道的想像。 
世界万物真的就是我们看上去那样的么? 
为什么面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感受? 
为什么艺术家能成为艺术家,为什么艺术品会是这个样子? 
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凭一双眼睛,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呢?趁着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览“见所未见”的机会,走进广东美术馆,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微妙关系吧! 
要想得知最新鲜热辣的活动资讯,请关注我们的 
网站  
http://ggjy.gdmoa.org/ 
豆瓣小站 
 
http://site.douban.com/gdmoa/ 
  
微博 
 
http://t.sina.com.cn/2072466817 
  
1.     
【主题活动】为什么看不见 
俗话说,“眼见为实”。 
但是你可曾想过,所见未必真实呢?为什么看不见?可能是像灰尘、细菌那样因为非常细小而无法用肉眼辨别,也可能像宇宙、天空、大地一样因浩瀚无边而无法一览全貌,或是像子弹穿过苹果那一瞬间因极度短暂而无法察觉…… 
你是否想到了某一个看不见的原因或是看不见的东西呢?请参与我们的微博互动,与大家一起分享“为什么看不见”。 
微博互动:一起来寻找“看不见”
你是否想到了某一个看不见的原因或是看不见的东西呢?即刻拍下二维码,参与我们的微博互动,与大家一起分享“为什么看不见”的同时还有机会获得绝对惊喜的礼物一份! 
 
标签云
在展览期间,你将在大堂的公共教育区和策展人、艺术家、馆员、志愿者和微博网友一起创造一面关于“为什么看不见”的关键词组成的标签云。 
小短片
一个展览是怎样从一个学术问题,一个理论概念慢慢生长成为一个丰富的展览?看不见的展览幕后究竟在发生些怎样神奇的故事?通过整个小短片,和我们的分享展览的酸甜苦辣。 
  
2.     
【讲座】 
第四届三年展主题展期间,公共教育部将继续将三年展带进校园,在广州高校举办系列讲座。我们邀请了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姜节泓、乔纳森·沃金斯、介绍此次展览的策展理念,以及艺术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与创作历程、创作理念,并与高校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主题:视觉先行:先于理论的当代艺术实践 
主讲人:姜节泓 
讲座时间:2012年5月8日(周二)19:00-21:00 
 
讲座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逸夫楼504 
 
主题:见所未见:视觉先行的当代艺术
主讲人:姜节泓、乔纳森•沃金斯 
时间:2012年9月18日(周二)18:0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 
 
主题:见所未见:视觉先行的当代艺术
主讲人:姜节泓、乔纳森•沃金斯 
时间:2012年9月20日(周四)19:00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主题:声音的艺术(暂定)
主讲人:童音智 
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 
  
3.     
【与艺术家一起看展览】100%面对面 
艺术家是怎样的?他们很奇怪么?还是跟我们一样呢?为什么他们要创作这样的作品? 
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期间,我们将继续邀请参展艺术家与观众一起看展览。在这里,您可以与艺术家面对面交谈,倾听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不管是感到困惑,还是觉得很给力,您都可以提出来。艺术家将会在介绍完毕后回答观众提问。 
本活动名额有限,需要报名参加。 
  
4.     
【工作坊】 
广州盲童生日愿望计划
台湾艺术家涂为政此次的作品是专门为广州这个城市创作的,藉由创作寻找城市中具有人文精神的故事。通过与广东美术馆和广州盲人学校的合作,寻找四位最需要帮助的盲童,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生日愿望,并依据这些生日愿望设计四个装置作品,将这些生日愿望的盲文通过八音盒装置转换成音乐。 
在展览开幕前,我们将策划专门的工作坊,邀请盲人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邀请社会各界的公益组织人士,在实现还在们生日愿望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将艺术方面的资源运用到更加多元的方面。在艺术与健康、艺术与教育、艺术与环境以及艺术对于开启人们的潜力,培养人们的自信以及增加归属感方面做进一步的尝试,对一些需要艺术而又无法来到美术馆的群体有真正的帮助。 
弗拉基米尔·阿科契波夫分享会
    1994年以来,弗拉基米尔开始以社会人类学家和艺术家的身份,广泛地在俄罗斯民间进行田野调查,搜集各种造型奇怪的手工制造物。他把这些物品、对物品所有者的采访、录像等资料一起纳入他的庞大艺术项目“手工制造物博物馆”(Museum 
of Hand-Made),又名为“后民间藏志”(Post-Folk 
Archive)。 
通过这个项目,弗拉基米尔把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因日常生活用品短缺而激发的个人创造力展现在公众面前。捕鼠器、草耙、梯子、喷壶、刷鞋器和篮子等最常见的日常用品被改造成千奇百怪、功能强大的个性化日用品。 
此次三年展,弗拉基米尔将在广州进行调查和搜集,相信此次“后民间藏志”里的藏品给人们带来熟悉的亲切感与无尽的惊讶和震撼,同时又让人思考艺术的本质。 
我们将邀请弗拉基米尔与大家一起分享他在田野调查中遇到的各种有趣的人、有趣的故事和有趣的创意大改造! 
  
5.     
【美术馆课堂】感受原作的温度 
美术馆是融合视听的教育场所,用鲜活的艺术品作为例子,让同学们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理解课堂所学。我们继续欢迎各专业、各领域的老师们将美术馆作为课堂现场,利用展览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与我们一起来上一堂活泼有趣的课。我们将尽可能的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所需要的协助。 
如何将课堂搬到美术馆: 
w         
提前了解和获取展览信息。 
参加由公共教育部策划的教师专场活动,了解展览,与不同领域的朋友们一起来一场头脑风暴,获得前所未有的教学灵感。 
w         
设计教学方案,发往公共教育部邮箱(ggjy.gdmoa@163.com),留下有效的联系方式。 
w         
在得到我们的确认和回复后,与我们进一步协商具体操作方式。在此过程中,我们将派出专业人员跟进课程和协助安排场地等事宜。 
w         
美术馆课堂结束后,老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在教育互动区和公共教育部网站呈现。 
 
美术馆课堂教师专场安排请关注网站及现场公布的时间表 
  
6.     
【导览】倾听作品的故事 
  
主题定时导览 
 
    
为向公众普及艺术,广东美术馆志愿者团队将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启动展期间向公众提供免费的定时导览服务。定时导览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展览,在介绍作品的同时,引导观众如何看懂当代艺术。 
定时导览为免费服务,请关注网站及现场公布的时间表。 
  
7.     
【图文专栏】我们在现场:志愿者故事 
广东美术馆志愿者团队参与了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艺术家接待、布展、导览等工作,与我们一起深入到三年展的方方面面。迷惘、挫折、开心、疲惫、满足……我们一起经历了大小事件和各种喜怒哀乐。为此,公共教育部策划了“我们在现场:志愿者故事”图文专栏,从志愿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稿和图片与公众分享发生在三年展现场的故事,为公众提供观看三年展的另一种视角。 
  
8.     
【墙外美术馆】 
l         正佳寻宝计划 
l         广州大剧院艺术表演 
9.     
【观展攻略】 
根据观众心理与参观习惯,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为展厅内所有作品特别制作了包括艺术家个人简介、作品简介、艺术小知识三个方面介绍文字。您可以在公共教育部网站、展览信息区看到这些资料,也可以用手机拍下作品附近的二维码,把关于作品的“秘密信息”带回家。 
  
+ 
资料浏览点: 
在公共教育活动区,您可以自由地查阅关于展览的文字资料。 
+ 
二维码秘密: 
艺术家的话语散落在展厅各处,拍下来并用解码器解开,听听他们说什么。 
+ 
网络资料包: 
您可以在公共教育部网站http://ggjy.gdmoa.org/ 
广东美术馆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gdmoa/ 
找到丰富的展览相关资源。您可以在线浏览或者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