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介绍:
河原温(日本) 河原温(On
KAWARA),观念艺术家,自1965年起居住在纽约,过着隐居生活。他从不在公众场合露面,可算是一位“看不见”的艺术家。
以1965年定居美国纽约为分界线,河源温的创作分成了两个阶段。赴美之前,他以素描作品响誉画坛,画作呈现的是具体的事物。他也曾在墨西哥逗留,尝试创作实验艺术作品。在定居美国纽约之后,他的创作风格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从具象走向观念,创作题材也从具体事物变成了“存在”“时间”等抽象概念。1966年之后,他就没有再出现在任何公开的场合之中,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及采访记录,也从不把关于自己的任何信息和形象投放到作品之中。从此,他成为了一位藏身迷雾之中的“看不见”的艺术家。河源温自己写的简历上也从不写出生日期,而是给出一个量化性的描述,告诉观众他活了多少天。比如,“到1992年的5月7日为止,活了21,684天。”这种对“存在”和“时间”的精准追求一直与他的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对自己存在于时间之中的简单记录:到目前已经超过了两千张的“日期绘画”;定期寄给朋友的含有“我依然活着”信息的明信片;还有卷帙浩繁的“一百万年”。河源温的某些作品看似简单,但其创作过程其实也并非容易。以“日期绘画”为例,河源温会在特定的某一天里,用极其细致和繁琐的笔法去完成一张构图简单的日期画,如果在当日无法完成,这张画就会被销毁。通过对“生命”和“时间”的呈现,河源温用简单而又残酷的方式提醒着人们,在卷帙浩繁的历史图层里,人的生命只是寥寥数笔。生命的意义何在?也许,他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向观众揭示了答案。
个展:2012河原温:纽约及其他136市日期画,大卫·茨威尔纳画廊,纽约 /2006永恒返程:河原温,伊康画廊,英国伯明翰 /2003写上百万年,伊冯·兰伯特画廊,巴黎 /群展:2011还活着:当代绘画中的政治和日常生活,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 /2010这与那之间:当代摄影中的脱位及移置,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 /2002第4届光州双年展,韩国 /2002第11届文献展,卡塞尔 /1990第8届悉尼双年展 /1982 第7届文献展,卡塞尔 /1976第37届威尼斯双年展。
作品介绍:
密码,装置,27×35×8cm,1996
密码(局部),装置,27×35×8cm,1996
日本艺术家河原温(1933年生)不相信真正沟通的可能性。任何概念在简单的传递与接收的过程中都会被暗中破坏,这种破坏来自于对语言的过分信任和对逻辑的高估。按照河原的看法,与其去竭力说明真实的含义,不如去废止想象力。对于河原作品的理解不可避免的指向盎格鲁-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命题。二者都首先关注哲学的语言问题并且二者都认为无论哲学还是语言都是无效的。他们认为语言和哲学将回到一种自我分析,即以自己分析自己的结构,并必将最终陷入一种无限的重复或者封闭的循环。语言和哲学将变得毫无意义并且最终必将陷于沉默。换句话说,无法言说的事物无论如何都仍然无法言说。在这一前提下,河原的作品也就不再显得让人惊讶了。
以作品《代码》(1965)为例,作品由短的彩色铅笔线条构造出结构,这是由艺术家本人创造的一种方式,文字线条穿六张纸。按照西方由左至右的书写格式,同时也注有标点符号:破折号、逗号和句号等等。作品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将意义转译为视觉符号的艰难和费力,但同时也宣布了它们自身是无法解释的。这种形式的书法、表面上的“逻辑”和无法辨识的特征,在本质上对于除作者外的任何人都是陌生而异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