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介绍:
刘韡(中国)
刘韡,1972年出生于北京,1996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刘韡以大型装置闻名,其创作方式多样,创作类型包括绘画、影像、装置、素描及雕塑,等等。他喜欢用多种方法对一件单独的作品进行不同的艺术创作和试验,注重对社会和审美秩序的深刻思考,努力去颠覆旧的秩序,创造全新的具象化的秩序。他认为,应该有一种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去改变某些混乱的状态,这样才能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发挥。因为秩序,物本身的美才能够得以展现。刘韡关注当代社会与现实,与其他艺术家的深思熟虑相比,他的作品主题往往更直接地反映当下的环境和社会生活。
作品介绍:
绘画或是雕塑,影像或是装置——媒介对于刘韡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他本来就是一个在视觉上的探索者。刘韡常常会强调一个“现实”,一个不同于工作室以外的现实的“现实”。在这个“现实”里,作品可以有更为自由地生长,那些现成品——从废旧家具上拆卸下来的原始木料重新组装起来的各样建筑性结构,点缀着社会主义时期特有的粉绿、奶黄、赭石色——可以像果子一样,按照自己固有的“秩序”渐渐饱满,成熟为一个别样的“现实”。这个“秩序”源自一种创造性的方法论,好比传统中国画中“笔墨生发”的实践理念和画学思想。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笔亦然——一笔落纸,笔笔相随,每一笔都在前一笔的基础上滋长出来。于是,山石草木积叠相生,胸中丘壑合沓而至。同样,凭着由视觉引领的“秩序”和想像,“现实”被“一笔生一笔”地构建起来——它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而在这个“现实”形成的过程中,物与物之间通过简单的拼贴、嫁接和并置又衍生出一种新的视觉关系——或和谐、或矛盾——看似酣畅淋漓,却克制着“每一笔”的轻重缓急。
在这个“现实”中,有一块像陨石般的庞然大物。那是一件以现成的书本为原材料做出来的装置,也是直接反映了艺术家对于书的视觉感知。对于刘韡而言,书总有奇妙的吸引力——不见得来自它们各自的内容,而是它们的形状、密度、质感和一种无法名状的能量。它们安静地停留在那里,拒绝阅读,守候着书的另一个“现实”——知识的暂时性和有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