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GBK"%> “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 > 展览 > 广州三年展 >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 <%@include file="/zhanlan/threeyear/Thefourth/23/top.html"%>
<%@include file="/zhanlan/threeyear/Thefourth/23/leftmenu.html"%>
马克尔·克雷格·马丁(爱尔兰/英国) 

艺术家介绍:

 

马克尔·克雷格·马丁(爱尔兰/英国)

    迈克尔•克莱格-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1941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在美国长大。1959年入读纽约Fordham University的英国文学和历史专业,并开始了绘画。1961年秋,进入耶鲁大学专修绘画。1966重返英国,成为英国观念艺术的先驱之一。1980年至今受聘于伦敦金史密斯学院。现在英国工作和生活
 
    迈克尔•克莱格-马丁的艺术创作可粗略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上世纪60、70年代和80年代至今。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内容、风格、媒介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分界。克莱格-马丁在耶鲁的五年正是美国当代艺术关键的五年。新时期的人们对艺术的本质提出了质疑,认为艺术的工艺、技巧、物质性不再是最重要的问题,艺术的观念获得了认可。于是,传统的艺术定义被打破,各种先锋性、实验性的艺术流派蓬勃发展。克莱格-马丁见证了观念艺术和极简艺术的诞生,并深受二者影响。他通过木盒子系列和《一棵橡树》等装置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相信”才是作品中坚定不移的根本。他曾在采访中坦言:“回顾过去,好像我每次试图做点东西出来时候,那东西已经存在了,我不过是在上面加上了一些改动而已。拿那个时期的巅峰之作——《一棵橡树》来说,实际上我什么也没做,但我实现了之前一连串的想法。” 克莱格-马丁很早便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用具和物品,例如水桶,水杯,眼睛,熨斗等等。这些制成品(ready-made)在他的艺术世界里被看作人类的另一种语言符号,它们可以有最简单的形式但却能容纳最复杂的内容。如果说艺术家之前还在试图回答艺术的本质问题话,中后期的他则更专注于积累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符号素材库。这个素材库并不庞大,常用的不超过二十个,但却能经他搭配组合之后表现出异常丰富的视觉与意义潜势。进入80年代,他尝试着将这些素材设计成简笔画,用黑胶带把线条和轮廓在墙上贴出来。后来他引入了色彩便直接在墙上作画。有一段时期,他的作品通常是以墙面为单位,以炫目的色彩简洁的线条为标识,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建筑物、地铁站等公共空间。最近他又借助电脑技术处理这些平面设计,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除了艺术创作之外,格雷-马丁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教师。自1980年受聘于伦敦金史密斯学院至今,为这个以艺术与设计蜚声海内外的学院为英国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艺术家,包括八十年代末崛起的“年轻英国艺术家”(YBAs)群体。

    个展:2009朴敬美画廊,首尔 /2003风暴之眼,加戈西安美术馆,纽约/ 1999迈克尔·克莱格·马丁:雪茄有时就是雪茄,符腾堡美术馆,德国斯图加特/ 1994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巴黎 /1991项目画廊,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 /群展:2006第6届上海双年展 /2006年,审视欧洲,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 /2005提高意识,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

“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

    哲学家们曾提出一系列 “元问题”,比如“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存在和生成”、“形式和质料”、“语言与言语”等等,至今仍然在延伸探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启动展”将结合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工程的进行,把美术馆自身作为一个“元问题”,以广东美术馆即将开始的改扩建工程作为元点,以“拆”和“建”为关键词,对美术馆由传统模式向当代模式转换的文化逻辑进行诸多“元问题”的追问。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正生成于极其特殊的国际国内历史上下文关系中,面对完全不同以往的多元却分崩离析的文化现实,如果说哲学语言重在逻辑表达,那么,当代艺术则侧重于对现实的批判性建构及对艺术本体的实践性研究,藉此揭示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彼此博弈,同时,提炼并呈现发生在当下,却指向未来的精神成果与视觉创造。本次展览将以此为基点,从中国现场出发来探讨全球化景观下的语言学转换。

    鉴于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工程已列入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此项工程预计在2013年完工。本届三年展将依此时序分为“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三个部分,并贯穿于整个工程始终。其旨在以物化现场的能指牵引出当代种种社会文化问题之所指,其中不乏直面自西方启蒙以来理性文明带给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诸多悖论,也不乏反省辛亥革命以来中国近百年的跌宕思潮与价值变迁。值得提出的是,艺术生成是一个时代诸多合力的互涉,当代艺术更是如此。正如亨利•柏格森所言:事物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界限不可能是很明显的,宇宙万物之间休戚相关,动作与反应的永恒都不足以证明万物间并不存在我们所强加的、精确的界线。
 
    因此,我们有理由通过美术馆“拆”与“建”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进行一次又一次与视觉思维相关的展事活动,举办一场又一场持续深入的学理探讨,思考当下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与尚未发生的艺术表达,其同历史与哲学、社会与文化、传统与当下、宗教与技术、自然与生态等等,在现代性这一全球话语背景下的最新动向。既然“拆”与“建”意味着文化解构与重构的历史过程,那么,从美术馆自身出发,寻找当代文化精神指徵与创造活力的源头,即寻找语言概念的异质时空极其日益消弭的边界,则迫在眉睫。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