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跨越时空的守护——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题展”在广东美术馆二沙岛馆区展出。本次展览是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中心成立后广东举办的首个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题展,共有“揭示油彩的秘密”“重现国画的光彩”“溯古求新的技艺”“透视立体的世界”四个板块,展出包括广东美术馆在内8家机构的40余个修复案例,涵盖油画、中国书画、陶瓷、雕塑、壁画、古籍文献等多种类型。
“艺术修复纪事”第三期故事的主角是“溯古求新的技艺”板块中的《佩文斋书画谱》。让我们跟随古籍修复师郭慧,走进艺术品修复与保护的世界,见证修复师与时间对话。
修复作品:《佩文斋书画谱(第二十六册):书画跋、历代帝王书画跋、历代名人书跋》(古籍文献)
出版时间:1920年
作品尺寸:20cm×13.2cm
修复时间:2022年
修复师:郭慧
修复师说:
“我从2016年开始修复《佩文斋书画谱》,因该套书籍中的各册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现已陆续完成其14册的修复任务。艺术修复(包括古籍修复),是精耕细作的活,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深知修复之路任重道远,勤思考多实践方可行之远。”
壹 修复小记 · 缘起
查看《佩文斋书画谱》状况,亟需修复的记录入表
广东美术馆特藏《佩文斋书画谱》,清王原祁、孙岳颁、宋骏业等编纂,上海同文馆印,于1920年出版。版框16.4cm×11.7cm,半页17行,行31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共42册。此次修复为其中一册《佩文斋书画谱(第二十六册):书画跋、历代帝王书画跋、历代名人书跋》。
《佩文斋书画谱》为广东美术馆“黄志坚中国近现代美术文库”藏书。此文库藏有图书文献资料共3000余种,内容涉及文史哲艺术,并以艺术类图书文献为主,尤以清至民初有关的美术文献最为珍贵。
黄志坚(1919-1994),笔名千问,广东南海人。黄志坚先生生平喜爱藏书且数量甚丰,长年精心搜集、整理广东近现代美术文献资料。
1997年11月,黄志坚先生的夫人李桂芬女士及其子女将这笔珍贵财富捐赠给广东美术馆,这批最早的私人藏书整捐构成了广东美术馆重要的文献序列。广东美术馆为表达对黄志坚先生家属的感激特设立“黄志坚中国近现代美术文库”。
贰 修复小记 · 前传
入藏后的文献通常会被存放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控制环境等措施预防文献的损坏。包括:防干燥、防潮湿、防高温、防光照、防虫蛀、防霉变、防震动、防污染、防机械性损伤等日常保护。
然而,面对近现代文献纸质先天不足,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文献,都极为脆弱,有的甚至一碰就碎,虽然年代并非久远,但却比清代以前的古籍都容易破损,加之如或已遭战争、地震、洪水、空气灰尘污染、虫蛀、鼠咬等的影响,能幸存于世者,品相皆不乐观,如果不抓紧采取修复保护措施,势必影响阅读效果及文献信息保存。
广东美术馆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文献的重要收藏机构,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创新技术对藏品进行保护修复,终止藏品损坏的继续,延缓损害进程,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
修复前,记录书籍原始状态及所出现的破损情况,均拍照和文字记录,为日后建立修复档案及保存原始资料与数据。
作品修复前状态
《佩文斋书画谱(第二十六册):书画跋、历代帝王书画跋、历代名人书跋》,规格20cm×13.2cm,共55页,褐色上皮、四眼线装,书页材质为机制纸,前有衬纸一叶,书页厚度0.045mm,PH值6.22。
文献受损较为严重,封面、封底虫蛀明显,且封面断裂;整册书的书脊糟朽、絮化严重,书籍前7、后6页虫蛀明显;衬纸絮化严重,且有缺损;封底、卷内首页上粘有不干胶胶签。
封面虫蛀及脆化
封面虫蛀明显、书脊及内页纸张虫蛀、糟朽、絮化严重
叁 修复小记 · 正题
作品修复方案及操作流程
01 建立修复档案,对修复文献进行拍照,记录原始作品状态;
02 测量文献书页厚度及酸性程度,为之后修复配纸及是否需要除酸提供依据;
03 拆书、撤捻、挑去浆糊、分离书页并标记页码;
04 配纸;
05 将采用传统古籍修复法与纸浆修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文献进行修复;
06 修补完毕,吸水纸吸干书页;
07 整册修补完毕,理顺书叶、折叶、剪齐书叶;
08 整册修补完成后进行捶打、压平书叶,并按原书装订方式装订书籍;
09 文献修复完成再次拍照,并完善修复档案。
修复过程演示
拆线
分离书页
摘取不干胶
胶签摘取成功
纸浆滴补前准备工作
纸浆滴补
所有书页修复完毕,剪齐书叶、折叶及理顺书叶
修复师将修复好的书叶进行装订前的捶打
肆 修复小记 · 后记
修复前后对比
粘有不干胶的内页修复前后对比
封面修复前后对比
封底修复前后对比
伍 展览现场
时间:2024 年7月23 日至 2024年10月8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二沙岛馆区1-4号厅
指导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广东美术馆、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
支持机构(排名不分先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清华海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