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去魅中国想象”元问题的一解《画廊》

An Answer to the Metaproblem of “De-Fascinating the Chian Imagination”
撰文:何妍婷 by Ivy He
展  览: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第一回之“去魅中国想象——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
时  间:2012年1月17日~2012年3月4日
地  址:广东美术馆,广州

    广三展在启动展上抛出“元问题”后,继而在今年年初拉开了针对启动展所提出的问题反思和研究的序幕——“去魅中国想象”。1月17日,由王林操刀的“去魅中国想象: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上演项目展第一回,54位艺术家带来了100余件作品。翻看艺术家名单,不难发现,这次参展艺术家不少曾参加过王林之前策划过的展览,毫无疑问,这个展览是对之前展览的延伸,用王林的话,是对之前展览的解放。

    从1993年成都“中国经验”画展开始,到威尼斯平行展“破裂的文化=今天的人?”,“文化想象”、“中国性”问题一直是王林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课题。在王林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从解构传统到模仿西方,到与主流决裂,最后同资本谋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代艺术失去了自主性、自由性和自在性。这个展览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尝试在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强调中国生存经验和文人身份。但就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应如何“去魅”?王林提出了个人见解:中国当代艺术的魅态是他者化、资本化和官方化,我们应该展现真实,表达被遮蔽的真实。“去魅”即去弊,是艺术领域的元问题,通过去魅这一过程实现当代艺术回到最原始、最纯粹、最真实的生存面貌。艺术承担着历史的使命,艺术家应该具备问题意识、历史意识,针对中国的文化语境和历史的上下关系来进行个体的创作,通过个人的方式呈现自身感受到的历史社会,并留下艺术的历史记录。

    在这次的展览中,随处可见历史的痕迹,毛同强带来的《地契》、《我有一个梦》和《工具》,徐唯辛的《众生相系列》,应天齐的《金砖》、《痕迹•沧桑》,王川的《艺术生活手稿》系列,马晗的《每次粉碎都是不同的》系列……这些作品既有油画,也有装置,亦有影像,用实材或者图像,记录下社会的变迁或者个人的历史。无一例外,这些作品在尺寸上都有一定的体量,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时刻提醒我们身在历史的时空中,也让在历史中的我们感到对历史演进的无助。

    叶放的《样板》,通过传统的手工艺方式在美术馆里重建了一个苏州亭子,亭子的四面播放中国政府要员的言论视频。传统与当下的碰撞,擦出耀眼的火花,坐在亭子里,穿梭于古今。

    这次展览的另一亮点是每位艺术家作品旁都有一段作品自述,也许有人认为这不是当代艺术的“作风”,当代艺术应该让观者自己去解读,但这未必不是一个让大众了解当代艺术的窗口和速成法。

    广三展如何展三年的疑雾正慢慢被拨开,对于这样的展览模式已慢慢被接受和认同。“去魅中国想象”是针对启动展中“元问题”的一个个案研究,广三展是否能回答艺术圈的“元问题”,接下来的4个项目展和1个主题展也许能给我们答案。本次展览虽然不能用惊艳来形容,但仍能感受到其用心,不知道项目展第二回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


来源:画廊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