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去魅中国想象——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第一回《艺外》

本源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当代艺术的存在和表现很重要的一方面便是提出问题并为之找到解决的依据。广州三年展以“回到美术馆自身”为基点,对美术馆的传统模式向当代模式转换的文化逻辑进行了诸多“元问题”的发问。而此次项目展第一回展“去魅中国想象”是对此前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个案研究。当被问及这个项目展与当初广州三年展所提出的“美术馆的拆与建”的问题有何关联时,馆长罗一平表示:“‘去魅’就是艺术领域中的元问题,通过“去魅”这一过程的实现,当代艺术才可以回到最原始、最纯粹、最真实的生存面貌。它既是一个自我认识(结构)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升华(重组)的过程。”而“去魅”在这场展览中担当了贯穿艺术家作品的线索。

    本次展览特邀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策展人王林担当。从形式上来看,此次展览是王林所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的延续和丰富。除了邀请平行展的13位艺术家之外,还增加了38位艺术家,王川、毛同强、何云昌、应天气、杨剑平、马良等艺术家在此次展览中悉数亮相。而此次展览中“中国性”也在“中国想象”的去魅中得到进一步强调。王林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出场存在很多的问题。正是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在国际展览中、在国际交流中去呈现中国人在这样一个时代的精神追究和艺术创造,这是艺术批评与艺术策展应该去关注的。对于中国性的考虑在近年的展览中,我们获悉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但王林认为,西方与东方的文化从来都不是对抗的, “中国性”也不是简单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中西文化是在不断融合中并进,这种进步是与他者同在的过程。对于中国性的讨论,应该放在民间文化自主性、历史文化资源及当下精神生态三个层面考虑。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的作品多为大型装置与雕塑,这些作品按照其表述的观念与问题被分别划分到不同的展馆。此前与广东美术馆有过争议的艺术家冯峰,此次展览带来他的行为作品:一辆消防洒水车向美术馆右侧面屋顶和外墙喷水,反复三次后由清洁工做外墙清洗约一小时,这个行为似乎寓意着要洗尽中国当代艺术的铅华。王小松此次参展的作品《制造生活》极富“中国特色”,这件装置作品由18根网线、75米长、36个它不停播放主流媒体的声音的小音响、50万个不同形态的躯干,他们互相缠绕紧紧束缚在一起,既代表着统治者和即得利益者也代表着民众以及弱势群体的无奈与麻木。实验水墨艺术家王川,展出了自己患病10年间创作的《艺术生活手稿》,艺术家的生活经验和感悟甚至琐碎的事物是他艺术人生最朴实的体现,在这里王川希望通过展现他人生的特别经历让大家倾听他内心的声音。此外,毛同强的《地契》,杨剑平的新作《红树》,何云昌的行为摄影《1米民主》等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亮相。

    开幕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策展人王林颇有感慨,20年前的春节前夕,他在成都策划了“九十年代的中国美术——中国经验画展”,分别展出张晓刚、王川、周春芽、毛旭辉和叶永青5位艺术家的作品。时过境迁,中国当代艺术在这2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并作为势头强劲的个体在国际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此次项目展的展出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所进行的冷静的思考与辨析,为世界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更为多元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项目展第一回展选在春节前夕期间开幕,也是美术馆为市民送上的一份新年艺术大餐。因此展览的形式也设计得更贴近生活,每一位艺术家都在作品旁边附上一篇“给观众的话”,以便普罗大众能进一步解读艺术家的作品,这也是基于展览所提出的“回到美术馆的元问题”而做出的又一实践。


文:黄文璇 图:广东美术馆
来源:艺外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