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戴光郁:凭借“传统媒介”发出“真实声音”(看网)

受访对象:戴光郁
采访:看网编辑 王卓

    【题记】在广州三年展项目展“去魅中国想象”的研讨会间隙,看网传媒记者在广东美术馆内对参展画家戴光郁老师进行了简短的采访。戴老师就艺术创作中“传统媒介”的使用,以及本次展览相关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戴光郁

    看网:您以前的作品大多以雕塑为主,而本次参展的作品是以宣纸和布面结合的方式呈现,这种材质上的改变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戴光郁:这个问题涉及到艺术家的创作语言。因大多数人普遍关注的是作品的现实意义,而非艺术家的语言应用。一个艺术家对材质的敏感度,对于他在运用不同材质进行创作时理解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会有什么建设性的意义?这是我当下考虑比较多的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使用宣纸材料、传统媒介作为我这个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的原因之一。我认为中国传统的媒介其实很多可以进入当代文化领域焕发新生。无论中西方,普遍认为中国传统艺术都是“老古董”,而我认为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有责任在传统文化领域里面进行一些挖掘,传统艺术语言还是很活跃的,像一个聚宝盆一样,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给我们当代艺术家发掘。
     
    看网:您本次展览只展出四件作品,还会有其他系列吗?还会继续深入研究材质这个方面?

    戴光郁:会有相关的延续,实际除了本次参展作品外另作了几个系列的作品。从传统媒介的角度,利用传统资源进入当代文化的思考这是我创作思想的主线骨,但是它要怎么进入这种传统媒介并在当代文化领域说话这是第二个问题。这种艺术语言的强度足以让我这个作者在表达的结果上能够强而有力、并且字正腔圆的具有说服力。这才是我真正关注的一点,也是我最近几年就传统媒介利用上研究的一个课题。
 

    看网:在开展之前,我看到您将作品中个别地方进行了修改,是由于什么原因临时修改呢?以后在其他展览中会将修改恢复过来吗?  

    戴光郁:就是说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些影响,可能我们提出来一些问题在沟通、理解上出现一些偏差,这个是应该可以理解的,所以他说要怎么样处理一下,作为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配合。我觉得一个作品要说话,它的语言通过那个图式,已经达到了一个效果,作为在交流上有一些微妙的地方,有一些不能沟通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曲线的方式,它不影响的。你看我把它遮掉了两个白纸方块,其实更能让人在这个上面进行一些思考。

    以后肯定要拿掉,我每一个地方展出都会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呈现出来,如果是在中国展出可能有一些地方他觉得无所谓,有一些地方觉得是一个问题,我觉得灵活处理。
   
    看网:您对于这次展览有什么样的看法?

    戴光郁:整个展览在整体面貌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相较于平时我们接触到的美术史上的理解,我们都被一种固化的东西左右,以为中国当代美术史就是这样的,厚厚的一本艺术图录,一看书名标着中国当代美术史,实际上这样是不真实的。通过这个展览,给我们一种提示,美术史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和形态来呈现;展览的主题“去魅”还包含“去弊”的意思在里边,这也是本次展览最重要的一个地方。
 
    看网:戴老师您可以再谈一谈中国当代艺术在不受官方认可的情况下慢慢走到今天,您作为一个艺术家认为它以后会沿怎样的方向前进?

    戴光郁: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趋势就像一个滚滚洪流不可阻挡。首先在艺术语言上,其次在观念上,它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改变的滚滚洪流。我觉得唯一要警惕的就是当代艺术的走向,它像一个潮流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方方面面的观念或者是文化都想要摄入进去,影响、左右它。作为一名艺术家,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挑战,就是该面对现实发出一个艺术家通过自身的思考、关注的问题、想说的话。你发出的声音是不是真实的,才是最重要的。


个人简介:
    戴光郁,中国画家,1955年生于成都,现居北京,曾举办多场作品个展和群展,1997以来任《人文艺术》艺术论丛副主编。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