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给中国当代艺术“去魅”《新快报》


展厅中央一条长达75米的装置《制造生活》,是艺术家王小松以50万个不同形态躯干束缚成寓意既得利益者与弱势群体的另类图景。


艺术家焦兴涛的雕塑《龙行天下》和《景之二》,似乎在与观众开一个视觉的“玩笑”。


首个项目展拉开广州三年展“主题年”大幕

  继去年9月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启动展之后,由王林策划的首个项目展“去魅中国想象——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也于1月17日正式上演,展出了陈小丹、戴光郁、戴耘、董重、冯峰、何云昌、王川等51位艺术家的10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

  本届三年展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向记者介绍,如果说“启动展”是提出问题,那么“项目展”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深化为个案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也为本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年”拉开大幕,接下来将有高岭策划的“第三自然:中国再造”等4个项目展和主题展“见所未见”构成这场年度艺术大戏的框架。

  【关键词:沟通】

  “写给观众的话”别开生面

  作为广东美术馆2012年的开春大戏,本届广州三年展的首个项目展将展至3月4日,无疑这也将为广州市民在新年期间带来了一次另类的艺术之旅。对此,策展人王林也别开生面地让艺术家本人为每件作品准备了一份鲜活的注脚——“写给观众的话”。

  让艺术家来“阐释”自己的作品,要知道这在以往的当代艺术展览上,是十分罕见的。“正因为当代艺术特有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思想性,总是与观众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王林坦言此举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去消除这样的距离,他认为展览除了要有好作品,更应该注重与观众的沟通。“艺术家留下的只言片语,恰恰就成了提供给观众的,解读作品和走进当代艺术的一个‘入口’”。

  【关键词:去魅】还原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

  何谓“去魅”?一直以“中国性”作为其艺术研究主线的策展人王林解释,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走过了好几个阶段,从解构传统到模仿西方,再与主流决裂,最后同资本谋合,由此而来的艺术资本化、市场化、媚俗化开始渗透到艺术价值之中。“去魅,就是让当代艺术回到最原始、最纯粹、最真实的生存面貌。它是通过个案研究来呈现的一个自我认识(解构)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升华(重塑)的过程。”

正如王林所言,涉及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不同艺术类型的百余件展出作品,无不体现出艺术家在形式语言和创作手法中,转换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思维智慧和艺术智慧。当中,艺术家王川的《艺术生活手稿》就是一个典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实验水墨研究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他,这次选择以涂画取代水墨画,通过日记拼贴的手法“书写”了数年间求医、创作的个人历史。这样的鲜活个案,无疑给了观众对当代艺术的一次别样解读。

  【关键词:大腕】集体缺席因被观众过度熟悉

  然而,在这一力图还原中国当代艺术真实面貌的大展中,却看不到众天王、大腕的熟悉面孔。“这次展览也不是全国美展,不需要刻意去展示所有重要艺术家的作品,而且许多受市场追捧的大腕近几年里都没有具有代表性新作出来。”对于他们的集体缺席,王林表示自己并没有刻意排除艺术大腕,只是希望向公众展出中国当代更为新鲜的一面。在他看来,发现新的艺术正是批评家职责之一。

  此外,王林还以马上要在台湾举办展览的徐冰为例,解释了不选大腕的另一个原因。他眼中的徐冰好比是双重人格,一方面有极强的创造力,像《新英文书法》和用垃圾仿古的《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像《凤凰》这样的献媚之作又为其所不屑。王林表示,欢迎像《背后的故事》这样的作品加入自己的其他展览,但无奈它因为被观众过度熟悉失去了在这次展览上展示的必要。


来源: 新快网 日期:2012年01月18日 记者:陈煜堃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