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2012:“广州三年展”主题年《投资者报》

继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下称“广三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启动展之后,项目展的大幕即将拉开。

    2012,广三展迎来了主题年,5个项目展和1个主题展成为这场大戏的框架。其项目展于2012年至2013年间逐个推出,包括王林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高岭策划的“第三自然:中国再造”等5个展览。

    这正应验了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说的那句话,“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是由一个展览、一个论坛拉开序幕,以国内国外共5个项目展为研究个案,以主题展与主题论坛来谢幕,是跨三个年度的动态‘三年展’。”

    王林策划的项目展是2012年广东美术馆的开春大戏,主题锁定在“去魅:中国想象”,柏桦、陈小丹、戴光郁、戴耘、董重、冯峰、傅文俊等46位艺术家,共展出100余件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不同艺术类型。

    “这个项目展在启动展的基础上,扩大了学术思路,”按照罗一平的解释,魅是外在的,一个事物,可以给人形成一种诱惑力、感染力,或者是一种魅力,有很多外在的因素进行包装。而这些外在的包装,会使大家看到美好事物的时候,忽视它的本源。

    此“去魅”一说,恰与广三展的启动展一脉相承。

    启动展曾提出一个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见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去魅”正是人们将外在的干扰剥离之后,回到的“元问题”,即本质。

    即将在“去魅”中登场的如毛同强的《地契》,它以一种文本形式构成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人和制度的关系,即是回到本原的体现。

    此后,由高岭策划的“第三自然:中国再造”紧跟上演,参展艺术家有包括徐冰在内的15人,作品涵盖装置、影像、架上艺术等,相当于当代艺术门类的总体呈现。与其一并展出的还有刘庆和、左正尧等艺术家的水墨画,以期陈述“如何在传统中呈现出当代性”。此展为罗一平亲自策划,他说,“项目展的特点,就是呈现出多元的格局。”

    各路配菜陆续上齐之后,真正的主题展大餐才会到来。

    今年9月底,以“见所未见”为题的广三展主题展容纳了许多关键词:未来之物、未来之事、未来之城、非常城市、未来之信。其策展人正是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授姜节泓和英国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与之同期在美国纽约大学展出的,还有广东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当代影像作品。

    启动展、项目展和主题展之外,广三展还组织了一系列论坛行动计划,并在广州、纽约、东京、伯明翰等地相继展开。

    纽约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张旭东是广州三年展论坛行动计划负责人。他说,广州三年展及其论坛都有一个主题,就是要将传统和当代拉在一起考虑,但是跟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所谈论的传统和现代并不一样。

    那个时候,传统和现代对立了,强调现代性,强调启蒙,强调世界化;传统则是一个负担,是一个被克服的东西。

    而现在所谈的传统,实际上是要让当代如何通过自身的创造性,突破那些简单模仿、复制、标准化等模式。“这不是腐蚀的东西,而是要找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张旭东说,“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传统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含义。”

    嫁接着传统与当代,张旭东将整个论坛的靶心指向“拆与建”的同时,探索着“解构与重建”,试图表现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反思。

    所以,广三展一系列学术论坛的第一场,拉起了“艺术的终结?”这面大旗。

    “艺术终结了没有?艺术之后的艺术是什么?今天的艺术还称为艺术,它是不是必须要以新的方式,以那种在传统口碑上看,不是那么温柔憨厚,而是非常强烈、非常刺激、非常颠覆,甚至可以是反艺术的形式,来继承和发展艺术的使命和艺术的观念。”一系列问题,张已经摆在了台面上。

    此外,艺术的未来、艺术与商品化的关系、艺术和资本主义的关系、自身传统和当代的问题还将在论坛续集中一一铺开。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肖妤倩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