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访谈:食品为何成“毒品”?
新闻与影像部:梁老师,你的作品好像是一份食品安全的百科全书?
梁越:这个书是配合作品专门印的,左边都是展览的作品,右边是这个物品的放心广告,比如说这张猪肉,右边这四张卖肉的放心广告是从我这些年拍的放心广告图片中选出来的。观众参观时可以取一本,现在我正安排他们去找一个放书的台子。
新闻与影像部:那能请你谈一下你的作品吗?上面是秀色可餐的食品,下面是揭露这种食品如何危害我们身体健康的,是吗?
梁越:对。
新闻与影像部:这里一共有多少幅作品呢?
梁越:54幅。
新闻与影像部:54幅作品,都是这样的形式?
梁越:是的。
新闻与影像部:那比如说这一面墙和那一面墙有没有区分或者分类?
梁越:没有。原来给我说是布置在从一楼上二楼时迎面那面墙的,我当时做了个布展示意图,挂3排,一排18张。现在说那面墙是大理石的,没法钉钉子,就转到这个八角墙了。
新闻与影像部:观众看你的作品有可能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艺术品,会觉得这是一个说明或者. . . . .
.
梁越:我就是想做成那种宣传挂图,做前还专门到新华书店买了几张那样的图,参考这种挂图的尺寸、模式。这些年来毒食品泛滥,种类繁多,我最后确定了54种,取了个题目叫《毒54》,取那个谐音,毒我死。
新闻与影像部:奥。
新闻与影像部:那你通过你这个作品,想要带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想表达什么意念呢?
梁越:这些年来我们身边频繁曝出吃的用的东西有毒不安全的新闻。从私营小摊小贩到国有大型企业;从几分钱一双的筷子到几百元一条的火腿;一切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人们已经没有了任何道德、信仰、价值观念,有道德勇气者寥寥可数,传统美德在大部分人身上已荡然无存。人们普遍见钱眼开,坑蒙拐骗和敲诈勒索渐成常态,不管你吃啥用啥,天天都让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在一个相互投毒的国度。生产粉条的为了让粉条“筋”,在生产时会不停的撕塑料袋往里放,他肯定不吃自己生产的粉条,但他午饭时吃的馒头是生产馒头的为了使馒头白和软从加吊白块升级为增白剂、膨松剂、改良剂后的馒头.
. . . . .以此类推,大家相互投毒。
新闻与影像部:你就是想表现这个相互投毒的主题?
梁越:这个题材我做很久啦,原来一直拍放心广告,就是街头那种放心肉、放心米、放心盐. . . . .
.从2001年就开始拍了。08年时在北京墙美术馆办过一个个展“放心广告----梁越的公共图像”,是王南溟策展的。2010年还出过一本日历,一天撕一张那种,每天都有一张放心的图片,然后有一段文字。比如说放心米,你现在在百度上搜“放心米”这三个字,能搜出来很多条,都是关于放心米的新闻。当时我就在这里面选出几句意味深长的放在那个图片下,上下安排的是老皇历,每天用的时候撕一张,碰到中秋节这类节假日就安排和这天有关的图片------放心月饼.
. . . .
.。本来这次展览是计划做一个高速公路上的天坑,这个装置造价太高,王林老师一直关注我的作品,他觉得这件《毒54》延续了以前作品的风格,最后就用了这个。
新闻与影像部:那你觉得你这个作品跟这个“去魅中国想象”主题有什么联系?
梁越:这个展览的名字是策展人定的。当时可能他选了一些艺术家跟他这个策展理念比较切合的。因为最初的时候只知道是个项目展,并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艺术家还是做自己的作品,不可能为迎合哪个主题去做作品。可能有时候策展人觉得他这件作品合适,就邀请他参加这个展览。
新闻与影像部:那你觉得那个契合点在哪儿呢?
梁越: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些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品,和目前中国当下有些问题有一些紧密的联系,当代艺术还是要关注我们的生存现状。
新闻与影像部:我提个题外话,现在看到虽然是很好看的食品,有可能也是有毒的,那现在应该怎么区分有毒和没毒的食品呢?
梁越:这个我也搞不清,我做这54张都是媒体曝光的。反正我每次到饭店吃饭,都心有余悸,谁知道他炒菜的油是不是地沟油?炒的肉是不是那种瘦肉精肉.
. . . . .
新闻与影像部:对,你觉得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梁越:因为我做这个题材时间比较长,他们好多媒体都采访过我,当官的都有特供食品,老百姓只能以几代人的健康为代价度过这个漫长的煎熬期.
. . . . .我们期盼有一天吃的用的都放心安全。
新闻与影像部:好的,谢谢梁老师!
新闻与影像部(整理)
2012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