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艺术家访谈:叶洪图与张滨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注:叶洪图与张滨的录像装置作品《美术教育——说过的话》,讲述大约一百五十个学生参与到这个计划中,他们面对镜头喋喋不休,诉说他们个人史。他们的痛苦和欢乐,过得好还是不好。有些人调侃,有些人讲到痛处,居然哭了。这些画面循环播放,无始无终。电视屏幕下面是他们说过的“话”。一些实体的、被切割出来的亚克力汉字堆在墙角,像一堆白色垃圾。

    新闻与影像部:您这幅作品就包括这一些图片是吗?
    叶洪图:不是,它有一个幻灯的东西,还有6个小的视频,通过电视机播放。它实际上是有150个90后的学生,他们刚入学是19岁,说自己成长的历史,从小说到大。他们自己坐在镜头前说这些东西。我们挑是6个比较典型的放一放。然后我的大屏幕上放的是这150个可能挑50、60个人,每个学生剪30秒到1分钟,就是这样,每个人说一说,就是这样。

    新闻与影像部:说一说什么是艺术教育,是对艺术教育的憧憬什么的?
    叶洪图:其实叫艺术教育小组不是说就做艺术教育,但是它就是说一个概念。结合我们本身就是高校老师,自己个人身份就是艺术教育,就是做这个的。然后它也可能是社会教育,也可能是一个历史教育或者什么教育,这个概念挺广。

    新闻与影像部:那你通过这样一个作品想要表达什么呢?
    叶洪图:其实还是想记录这一代人在考虑什么,这些小孩更小的小孩都在思考什么问题呢,他们这个年龄段面临什么问题。当然他们18、19岁很单纯的经历,都是在接受教育,从小到大,谈的还真都是艺术教育,都是美术专业的孩子。

    新闻与影像部:我们看那个图册会发现会有一些实体的字,是代表他们说的话?
    叶洪图:对,就是他们那个字幕,他们说的什么我把它刻下来,把这实体字堆在一边,像垃圾似的堆一堆这样一个体积,就是说说过的话可能就是这样,就不解释了。那些字没有什么含义,是随机的。

    新闻与影像部:哦,是随机的。就是想问您一下,这些字对于配合你这个作品有什么作用吗?
    叶洪图:就是说从形式感上考虑,比如说都是视频,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另外,我们说过的话有多少是有用的,或者有多少是会被人记住的。

    新闻与影像部:那你是怎么跟另外一位艺术家合作的?
    叶洪图:对,我们这个合作,现在小组也越来越多了,因为有这个趋势,它不在乎一个人的东西,可能是一个公司也可以,像媒体公司,也可能是一个机构,这样联合来做作品。我们做的东西比较大,可能是150个个案,或者更多。另外我们都是在大连,大连那种城市搞这个很少,需要相互鼓励,在一起可能更有力量一些,就是这样。

    新闻与影像部:那你获邀参加这次去魅中国想象艺术展,你觉得你的作品跟这个展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吗?
    叶洪图:其实我们做的东西是模糊概念的,你可以理解为艺术,你可以理解为社会记录。就是说我们没有很艺术的东西,我们喜欢模糊一点,跨界一点,不要轻易被人家定义,说这个东西挺艺术的,或者是艺术,可能反映中国的一个生活吧。确确实实反映中国现在这样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生活。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就是这帮孩子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好,他真实地谈自己的东西。可能这个就是一个中国的问题。

    新闻与影像部:对。那我们来看一下你的作品。这作品其实都是这样的场景,对不对?
    叶洪图:差不多。它分两组,有一组是一本的学生,因为我们在大连理工大学,是一本的学生,它是国家重点大学,这里面的学生。另外一个是我们2级学院,就是理工大学的城市学院,是属于三本了,就是所谓的没有考上大学,但是还是让他们上,读一个。他们很自卑,考上这样一个学校,所以他们完全不一样。你看这两批孩子完全不一样,你看到这个,有教室背景的,我做一个区分,因为环境不一样。

    新闻与影像部:那你觉得在你做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你觉得这两部分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吗?做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
    叶洪图:我觉得这些去三本的孩子更悲观一点,他们对前途很迷惑,对未来没有什么期望,他觉得确实是这样。

    新闻与影像部:其实我觉得这个悲观和迷茫对于一本的孩子来说也是存在的。
    叶洪图:也是存在的。因为现在社会的问题太复杂了,包括那个贫富差距,包括有些孩子是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的,学费都成问题,但是那种困难补助什么的。有些孩子可能好一点,家境好一点。他们说的也不一样,但是像他们毕业恐怕找工作很困难。这是张老师。

    新闻与影像部:那我问一下,你跟叶老师合作这个作品,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作品意图吗?
    张滨:其实名字是我们两个人的姓名,但是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艺术教育小组,刚才叶老师也说了,这个名字其实你不能顾名思义地去看,但是其实也能够说明我们另一种身份,除了作为艺术家这样一种独立的个体之外,还有是在高校里面的教师的身份,所以面对的群体还是一些学生。所以说你肯定是跟你的生活有关系。这拨学生基本上是1989、90后的学生,跟这样90后的学生在一起相处,你会感受到很多东西。其实你看这些展览里面内容,也都是以他们为主线的,这些孩子他们在说自己,说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家庭。这些孩子其实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庭的境遇也不一样,条件也不同,有的家庭好一些,有一些是农村的,甚至90后的孩子家里还有5个孩子的。你想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不同的背景下的孩子的成长经历,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些社会的问题。

    叶洪图:对,这是对个体命运的一种关注,每个人都通过自己视角、个人成长史,记录这个东西。
    张滨:我们就是在用他说自己,其实以他的方式来说自己,其实说的也不光是自己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已经在一个时代的命运的大前提下了。所以我们从这么多个案当中,就能够从一个侧面能够感受到这样一个时代的东西,甚至是时代的命运,在他们身上会折射的,在每一个不同的家庭当中能够呈现出来,通过他们在说的方式,他们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地讲。虽然他们都很年轻,18、19岁,18、19年的成长历史,刚才步入大学。他在刚步入大学的时候,他在谈自己刚上大学这几个月的时间,或者一年的时间的感受。

    新闻与影像部:刚才听他说选了6个主要的来播放,是不是?
    张滨:对,其实一共应该是150多个孩子参加了整个这样一个录制工作。但是因为这个展览的情况,在整个这个过程当中一共有7个视频文件。其中有6个是单独的,比较有代表性的6个人。然后另一个是综合的,这个综合的就是我们把基本上可能没有到150个,但差不多,大部分的选择,每个人可能去剪辑一下他说两三句话或者他说一件事,再有几十秒钟或者几十秒钟时间,滚动起来大约有20来分钟吧,这是一个整体的另一个视频,加在一起是7个。

    新闻与影像部:那你们选出来的6个分别具有什么代表性?
    张滨:这6个,比方说有纯都市生活的孩子,还有纯农村出来的,家庭条件非常不好。还有的孩子也许是代表了大多数,很平淡,该上学了,按部就班的就这样结束了。然后还有一个比如说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他非常厌学,他讲自己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后来他上大学的。上大学的时候,像这种孩子对这个东西的理解,对他的学习历程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从一步一步很踏实,非常刻苦,这也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农村的孩子他是5个孩子,家里有5个孩子,其他人比如说他的姐姐供他上学,父母的经济条件都不够,所以他也是处在这样一个困惑当中,如何来摆脱这些东西,然后他对上学的理解也不一样。

    新闻与影像部:那其实你们做这个就是用学生对于自己经历来表达这个主题,是吗?还是说教育对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我注意到你们这个题目是《美术教育所说的话》,那你觉得艺术教育对学生会有什么影响?
    张老师:其实刚才开头说的,从这个名字来说,顾名思义,对于我们的身份,你可以看到我们是教师的一个身份。但是从另一个层次来说,作为当代艺术家这样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作为艺术家存在的话,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创作的方法,跟这些同学们一起来完成,关注的点也是他们。因为我们可能是一种关怀,对这一代人的这种关心,其实折射出来也是我们对这个时代这样一种关怀。然后说的艺术教育其实是什么呢,这种教育我相信应该不会那木简单地从教育这样一个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教育本身,艺术教育其实是一个大的东西,这个整个社会应该是处在这样一个艺术教育过程当中从某种意义上也许是一种社会教育。所以肯定不是说简单的艺术教育本身或者教育本身的东西,它是一个我们寻找到的一种可能,也许你没法真正去界定它,就是教育或者艺术,或者是艺术教育,那还有其他教育。但是我觉得作为当代艺术,我们找到一个边缘,这种可能性我们也是在试验,能够更好地跟这个时代相衔接,能够更好地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传达。这也是当代艺术一个重要的特点吧。对,我们也是在努力找这种可能。

    新闻与影像部:那你觉得这次的作品跟这个去魅中国想象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吗?
    张滨:应该有很大联系。本身这个大的命题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它切入的还是一个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当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不管我们从哪一个角度来审视中国这样一个进程,但是都会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一些观点。我们可能是通过这样一种途径来展开我们对中国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新闻与影像部:我发现这一次来参展都是很注重从个体出发,关怀个体这样的。你们也是从这个角度来的吗?
    叶洪图:对,还是注重个体。
    张滨:孩子非常特殊,因为他折射每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单元,这样发散开。他们在说,他们说的不光是自己的学习历程,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也在谈自己的家人,就是这个意思。
    叶洪图:有的孩子不是说没有问题,他们爸爸妈妈对父母的那种感情,传统的那样一个中国人的东西,还有好的一面,不能说这代人不行,那代人不行。
    张滨:没有好和坏的评价,只是我们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去观察。但是确实作为人性角度来说,你应该具有这种关怀,否则的话我们这个时代现在缺少这个东西。
    叶洪图:对对。

    新闻与影像部:好,谢谢你们!


新闻与影像部(整理)
2012年2月15日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