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碎裂的文化= 今天的人?”平行展策展人访谈

(一)
《库艺术》: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您在观看过后,有什么感想?

王林:
    强烈感受到欧洲文化对北美文化的反弹,以及全世界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很明显,以北美波普艺术为代表的时尚、流行文化对当代艺术影响的势头正在减弱,而重视历史传统的欧洲意识受到更多的关注。与之相应,除了陆蓉之所做的卡通展,与波普艺术一脉相承的卡通也在减少。陆蓉之因台湾与日本的关系而长期推举卡通艺术,在威尼斯做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平行展作为收山之作。尽管拉了徐冰等人前来助阵,但这些老明星毕竟年龄偏大,对卡通其实没什么感觉,所谓“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也。但卡通作为当代艺术资源仍将在创作中继续发挥作用,当然其中最需要的是智慧转换而非图像利用。

《库艺术》:
    由您策划的平行展“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旨在讨论哪些话题?

王林:
    第一是对民间渠道的兴趣。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呈现不能只有官方渠道。这涉及到民间公民社会的文化权利,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只有民间重获自主、自由、自发性生长文化的可能性,中华文化复兴才是有希望的。

    第二是探讨集体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转换成为个体性的当代艺术语言,实际上也就是通过展览来探讨创作个体如何呈现自己的文化身份、如何呈现“中国性”的问题。

《库艺术》:
    在全球文化日益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在国际舞台上,您觉得本国的历史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处于什么位置?“中国性”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如何体现出来?

王林:
    当代文化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任何纯粹的、原教旨主义的民族文化都只是一种臆想。相对于古典时代,今天的文化现实是碎裂的和交叉的。面对这样一个文化现实,我们不可能期待某种文化一统天下。文化多元化不仅是地缘政治问题,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问题。人作为个体的、精神的存在,总是倾向于自我的不断丰富、不断充实、不断生长和不断升华,自我的无限多样性注定了人类只能也必须共同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劳申柏说,共享每个人各自不同的特点,会使我们更加亲近。

    既然世界文化是多元的,那么“元”从何处而来?所谓“元”,中国字形就是人的头,就是头脑、思维、智慧的出发点。而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个出发点的基础。当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相区别的地方,正是对待传统的不同态度,后者声张反传统以开辟艺术道路,而前者则强调传统作为文化资源完全可以自由运用。在历史与现实、自我表达与语言创造的矛盾处境和张力域场里,艺术家充满可能性也面临挑战性。其个体意识是前提,问题意识是根本,艺术直觉和语言智慧既是精神追求、价值判断的载体,又是其实现的过程,甚至就是其追求和判断本身。

《库艺术》:
    在国外办展和国内有什么不同之处?这种跨国策展遇到了哪些问题?

王林:
    在国内办展览,往往是主办方把什么都准备好了,策展人提提主题,邀邀艺术家,然后写写文字,再约一群批评家开开会,发发言。艺术家只管拿作品,只管出场。但国外不一样,特别是大型展览,组委会只管给你一个名义,一个认可,然后一切得自己想法、动手,完成展览及相关一切事务。我想中国的艺术家,应该要学会适应这样的国际惯例。不要过于自我膨胀,摆谱、作秀、耍大牌,这些东西其实很没文化。艺术创作无非就是一种工作,同样,策展人也好,批评家也好,无非也就是一种工作。对待工作要象夏天一般火热和大地一般踏实才好。

    跨国策展最大的困难,是语言沟通和文化习俗中难以避免的障碍,你得有充分的耐心和韧性去克服。我举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我们得到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主席的批准文件及履行相关手续后,印画册做宣传都可以使用双年展的LOGO,但平面设计必须得到其专门委员会的批准。为了书封设计,我们反反复复用E-mail联系,居然折腾了两、三个月不能解决。无奈之下只好飞去威尼斯,坐下来谈判,才终于明白,他们认为LOGO最重要的是图形和名称,而我们的中文翻译“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他们难以判断是否准确的符合英语和意大利语原文,要和我们当面商量,看能否在汉语翻译下面加一行小字的英语原文。他们重视知识产权,也很尊重人,很有礼貌。但为了被尊重、被礼貌,我坐了24小时飞机,有什么办法呢?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的确需要相互忍让和相互理解,尽管我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

《库艺术》:
    此次平行展在布展方面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更加完整的呈现出了该展的精神要义,展览现场的观众对此次平行展反应如何?

王林:
    的确,策展人、承办机构和参展艺术家为展览布置花了很多力气。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是在威尼斯做展览,其场地经常是老建筑,什么都不能碰,只能自己做展板、展台,一切准备好。这次我们布置时根据现场,采取了顺应建筑既有空间感,因势利导加以布置的方式,而不是把展厅弄得整齐划一,像画廊那样。这样反而有一种博物馆陈列的气氛。艺术家们根据现场环境随机应变,做了很多临场发挥,很有效果。比如应天齐的老城录像,与拆迁有关,给他一间教室,全是桌椅板凳,他把这些东西堆起来,做成很特别的屏幕,录像投射在上面,感觉非常好,不仅改变了叙事方式,而且和展览主题更有沟通,可以说是很优秀的创意。在布展期间,就有学校的教师来表示赞扬,也有媒体前来采访。开幕以后,意大利、美国、英国,很多媒体都做了报道,德国国家电视台和《明镜》周刊作了专门采访和重点报道。

    当然教训也是有的,比如展板制作,不宜全用木板,太沉,用木板加亚麻布肯定又轻便又好组装。展后处理也方便,不必像现在这样,还必须运回来,因为处理垃圾的费用比运费还贵。

《库艺术》:
    此次展览,对您和参展艺术家都有哪些收获?

王林:
    难说。有时人在过程之中,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回想,才能琢磨出一点什么收获。我想现在能说的,就是我们在威尼斯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面,这种真实性不同于国家馆所展示的官方化的中国形象,也不同海外资本和西方策展人选择的中国样式,让人能够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某些真实面貌——真实就是力量,在中国当代艺术被资本、被他者、被官方、被明星、被炒作者和投机者遮蔽的时候,揭示真实乃是最重要的批评使命和策展思路。

2011年7月10日
重庆黄桷坪桃花山侧

2011年7月10日,文字整理王林,原题《答<库艺术>记者问——关于2011威尼斯双年展及平行展》,原载于《库艺术》2011年8月第22期


(二)

王栋栋:
    你受邀策划这次威尼斯双年展的平行展《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我感觉有点意外,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你并不愿意做那些搬弄中国符号的展览,你是如何给这次展览定位的?

王林:
    你可能对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不太了解。平行展不是双年展组委会或什么主办机构邀请你去做展览。作为威尼斯双年展的学术部分,平行展是由全世界自由策展人向双年展组委会提出申请,经批准后自主举办的。条件是由非赢利艺术机构主办,在威尼斯组委会认定的场地举办,必须在学术思路上能得到组委会及艺术总监的认同。据说今年收到5000多份申请,组委会批准了30多个展览。我是去年八月份提出展览方案,今年二月份收到批准函件的。

    的确如你所说,我对于过去那些打着中国符号牌,在国际上进行商业炒作或名利投机的展览不感兴趣。之所以要去策划平行展,是有感于威尼斯双年展近年所发生的变化,在主题展和国家馆之外增加了民间渠道的展览机制,这是我一直很看重的。当代艺术的国际呈现,不能只有中国国家馆的官方选择,必须以多种渠道才能真正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和创作力量。很多外国媒体评价我们这个展览和国家馆不同,很对。我就是为了不同而去威尼斯的。不同的艺术倾向是中国当代艺术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另外,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出场,过去往往依赖海外资本和商业炒作,或者出于西方策展人的东方想象和中国看法,很大程度上是被选择的。而要达成真正的国际交流和互动,我们需要以独立思考、判断和价值追求去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我希望更多的策展人去做这样的事情,不要用中国当代艺术的名利场去污染世界。

王栋栋:
    通过这次展览与整个威尼斯现场的比较,你如何评价展览的结果?

王林:
    在某种程度上,展览也是策展人的作品,就像艺术家不宜评价自己的作品一样,作为策展人,我最好也不对展览做好坏评价。特别是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艺术家通过各种渠道去了不少,有徐冰参加卡通展,刘建华参加玻璃展,宋冬等参加主题展,有潘公凯等参加国家馆展,还有邱黯雄等参加特别机构邀请展。我都只观察不评价,倾听别人怎么说。我想说的是,无论是户内户外,无论是大型装置作品,还是架上艺术作品,展览比我预期的效果好。艺术家有不少临场发挥,在面对艺术现场时很有智慧。我非常感谢他们全力以赴的投入。

王栋栋:
    我了解到这次展览的作品丰富多样,艺术家的艺术气质也不尽相同,你是如何将这些多样的特征融入到一个整体的展览中来的,如何考虑作品呈现上的结构关系?

王林:
    的确如你所讲,展览内容包括环境艺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包括声音和动态作品)、架上艺术(包括材料作品)、甚至还有行为艺术。中国有13位艺术家参加,其中3位为外籍华人但在中国工作,作为特别对比,我们还邀请了两位威尼斯的艺术家参展。从策展意图上讲,展览选择的艺术家,在如何把具有中国性的历史文化资源,转换成为个体化的当代艺术语言表达方面,都有自己的创造,所以展览自然呈现出某种倾向性。一个展览要有强度、力度和深度,不仅要有学术追求的方向,还需要在挑选艺术家、择定作品以及现场调配、临场发挥等方面多加用心。策展工作也是一个创作过程,同样有才智高下之别。

王栋栋:
    除这次展览的内容之外,你认为在国际化交流非常频繁的今天,特别是全球化浪潮无法回避的今天,策展人到底应该选择哪些东西向全世界输出?

王林:
    选择真实的东西,选择那些揭示出中国社会、历史,中国人生存现状、精神现状真实性的艺术家。真实是通过艺术创造揭示出来的,就像传统是通过艺术创造才能呈现的。艺术语言揭示的真实必然基于对自由的向往。这不是“输出”,而是对话、交流与共享。在威尼斯布展期间我很感动,所在场地是一个艺术学校,不断有教授专门过来找我,不为别的,就是想表达他们认为不错的作品,他们想说出来,想告诉我。

王栋栋:
    作为批评家和策展人,从你早期策划的“中国经验”,到后来的“底层人文”、“中国性”,以及今天的威尼斯平行展的不断实践,你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变迁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

王林:
    就你的问题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在其经历的历史情境中,重要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是从文化反抗到资本收买和朝廷收编,再到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二是从资本操纵和他者选择的国际接轨到逐步形成具有自主价值判断和学术追求的国际交流。策展和批评的使命乃是尽力推动这种变化。

王栋栋:
    据了解,这次展览除主办机构广东美术馆,还得到了不少机构的支持,能否评价一下这种展览组织模式的意义?

王林:
    平行展章程的要求是必须由非盈利艺术机构主办,开始我找了一些民营美术馆,但工商注册都不是非赢利的,后来找到了广东美术馆,一拍即合,他们很愿意出面。至于艺术机构对参展艺术家的支持,乃是国际惯例。国外展览总是这样,只管邀请,很少管钱,钱要自己去找,找艺术机构资助。中国艺术家要习惯于这样的方式,不像国内展览,人家把什么都准备好,你只管出场。现在有些艺术家爱装大腕、摆大牌,其实很不好,没文化。国外艺术家都很能动手,欧美艺术家工作室都有很完备的工具间。中国人号称勤劳勇敢,但一旦有个什么地位,就把这些优秀品质迅速抛弃掉,真是可笑。

    平行展的组织模式是国际化的、属于民间的文化交流方式,是中国当代艺术尚能争取的自由展出的国际通道。当代艺术应该由民间来推动,如果全部收编官方,而官方又以政党意识形态来加以主宰,不仅当代艺术无望,恐怕所谓中华文化的复兴也毫无希望。


2011年6月22日,文字整理王林,原题《我就是为了不同而去威尼斯的——访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策展人》,原载于《艺术时代》2011年总第21期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