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年展首页
第一站:2011年9月23日—24日,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共4场,讨论5个话题,分别为:
第一场(上)
“‘艺术的终结’——
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审美可能性”
引言:黑格尔在其艺术哲学中描述了作为“理性的感性显现”的美经历了“象征型艺术”、“理想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之后抵达其“终结”,因为“思想的翅膀已经飞得更高,人们再也不会对艺术顶礼膜拜了”。黑格尔身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潮流此起彼伏,艺术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期,但黑格尔的命题却并没有因此失效。恰恰相反,广义上的现代艺术以总体的瓦解为内容,以感官的直接性为形式,以一种更极端的方式,印证了理性化时代的经验复杂性和破碎性,而当代艺术,则往往被视为这种复杂性和破碎性的新强度。我们的问题是:在今天,艺术的出路和可能(这也是“终结”的题中应有之意)如何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反思结合在一起,并由此指向一种新的社会组织、价值系统,指向一种新的人性?
主持人:张旭东(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东亚研究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
主题演讲: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杜克大学文学系教授),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卫•卡里尔(David
Carrier,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小林康夫(Yasuo
Koboyashi,东京大学哲学中心教授)
对话人:舒群(艺术家),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蒋晖(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批评理论中心主任助理)
第一场(下)
“商品化时代的艺术生产”
引言:商品和商品化是当代艺术生产的基本历史条件。就其内在观念和外在形式而言,现代艺术的历史也是艺术对自身与商品和商品化之关系获得日益清晰的认识和反思的历史。我们的问题是:在使用价值、等价交换以及物化过程中,艺术如何有可能在异化的心脏反戈一击,从而把自身作为人类劳动的新形式和新实质,放置在探索人的历史远景的新疆界中。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如何在艺术生产和艺术批评中时刻反抗陈规陋习、反抗迎合和媚俗,反抗以“美”、“享受”和“快感”禁锢艺术内在的活力、创造性和颠覆性?
主持人: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
主题演讲:米开伊•伊阿姆波斯基(Mikhail
Iampolski,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汪悦进(Eugene
Wang,哈佛大学美术史系教授)
对话人: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余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姜节泓(策展人、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第二场
“‘当代性与历史’——
作为传统的先锋和实验”
引言:作为哲学概念的“当代”,决不仅仅是文学史、思想史、艺术史时间段上一个最近的时间坐标,而是我们当代人进入历史、进入思想、进入文化、价值和创造的唯一的、转瞬即逝的端口——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当代”是存在的边界,是自身意义的唯一来源。这是我们理解“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的终极方式。“当代”以把过去视为历史而将自身区别开来,并以“创造性遗忘”把自己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事物确立起来。然而每个“当代”都不得不意识到自身“回归”历史的宿命,并由此思考自身同自己前史的关系。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必须同时在传统的脉络中理解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主持人: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主题演讲: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纽约大学斯拉夫语系及诗学理论研究所教授),内野儀(Tadashi
Uchino,东京大学教授)
对话人:王玉冬(广州美院美术史教授),鲁虹(艺术批评家、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宋晓霞(中央美院中国美术史教授),陆建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侗(艺术家)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