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启动展之展厅人语(三)

一、宋小姐(某设计公司 艺术策划工作者)
美术馆环境不错,展览也做得挺有意思的。在缪晓春作品《灰飞烟灭》前,我觉得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现在拿到的东西都像悬空一样,握不住。虽然说很多人现在还在一起,但是总是会分开的,我们的金钱、爱人,总有一天也会像尘埃一样灰飞烟灭。作品《灰飞烟灭》的画面很美,很浪漫,就像一部电影,而电影里面演绎的是我们的人生。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让我们观众的观感更强。每件作品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有一些艺术家喜欢用比较晦涩的手法来表现,有一些则用比较直观的手法。无论怎样,每件艺术作品都需要美术馆这样的平台,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在我看来,美术馆要多举办一些好的展览,多举办一些活动,让观众参与进来。

二、张同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 研究生)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张新明的摄影作品《农村包围城市》,拍摄的是江西一个县城村落的风土人情。没有看到文字的时候,我感觉作品想表达的是,农民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整体,就像我们平常用的手机电脑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主板、CPU,甚至每一颗螺丝,它们都缺一不可。但是我们的社会,却无法像电脑一样,做到每个人都缺一不可。在张新明的作品里,我感受到那些农民的地位可以忽略,甚至他们的人可以忽略,这是一种悲哀。二楼张路江的油画作品画的是珠三角地区,与张新明的摄影展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反的是他画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城市。但是他的画面都是灰的,给人感觉空气中充斥着水泥、钢筋和灰尘,很少看到花草树木,可能他觉得工业城市给他的印象就是那样,满天灰尘,没有人情味。这些只是我的理解,其实广州三年展办得挺不错的,如果文字介绍多一点,有一些艺术家简介会更好。

三、李同学(广东商学院 大四学生)
感觉国外的影像类作品比较深奥,我看后不大明白。我对杨勇的作品《光景》印象比较深刻,色彩比较多,照片的材质用地毯来表现,感觉比较新鲜。从张新明的作品《农村包围城市》里,我可以看到很多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的东西,黑白照片拼在一起挺有感觉的。整体感觉还不错,就是觉得作品比较少,作品的介绍类文字也比较少。

四、周先生(金融工作者)
作品《从西方到中土:电影的记忆》是来自印度艺术家之手,我觉得,作者要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一种特定的空间关系和特定的思维。影像类的作品很现代,与我们没有什么距离感。在我看来,艺术家的作品应该跟着社会走,为社会服务,这一届广州三年展声光影作品比例上升,也挺适合这个时代的进步。

五、卢先生(某工厂 工人)
我偶尔也来美术馆看看展览,感觉这一届广州三年展,装置类的作品少了,影像类的作品多了。我自身不是学艺术的,很多作品都不是特别明白,只是有一个视觉感受而已,真真正正上的理解没有。对于我来说,如果有讲解会比较好,所以希望作品多多少少有一些文字介绍,还有就是希望以后的展览,实物作品能够多一些。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