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20年画了一个大问号”——广东美术馆举办深圳纪实摄影家张新民个展《深圳商报》
在张新民的镜头里,开往城里的火车上,农妇为了逃票省钱倒吊在车底;几十层的高楼外墙,洗墙的小伙子23岁的双手苍老腐烂如老人;在关外,出租司机头部中枪仍拼死和歹徒对抗,为的是他凑了10多家人才包来的出租车……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无论在“进城”还是在“城市”,农民工们受着难以想象的艰辛,眼神里没有悲苦,只有打拼的干劲和热情,一分一毛地争取生存空间。张新民认为在这部分他展示的并不是苦难。
2000年前后,中国城市的户籍政策开始逐渐松动和变革,暂住户口、临时户口、蓝印户口等相继出现。“仍然有民工潮,但是内涵已经起了变化。现在是城市向农村侵袭,城里人要农民交出土地,给你个城市户口能干什么啊?”张新民说。
就在这一年,张新民拍摄10年的专题就此打住。他认真地把这些照片集结成册,分别题为:《流坑——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后的标本》和《包围城市——中国农民向城市的远征》,后者被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与考古博物馆收藏。
农村包围城市?
2004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5年内取消农业税。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农民第一次对城市说“不”。从珠三角到长三角,“民工荒”从年初持续至年末。见诸媒体的民工争取自身权益事件开始增多。
在那以后至今的十多年里,张新民的镜头中,更多看到的是农民进城以后,农村城市化以后衍生的系列问题:空壳化的农村、静谧无人的村舍,留守的儿童,污水横流的农田……这正是展览第四部分“乡村”力图展现的事实。
在跟踪拍摄中国农民工进城又一个10年以后,张新民发现,他获得的是对上一个10年拍摄作品的诸多疑问:城市化,除了物的方面拔地而起建了很多高楼、道路、火车汽车开进乡村,人的方面,具体而言是农民本身的城市化,有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成?在GDP飞速发展,城市崛起的当代,耕地急剧减少、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社会群体事件增多等与每个城市人休戚相关的社会现实,溯其根源,是否都与农民、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有莫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