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布展现场《雅昌艺术网》

   自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在北京开发布会之后,这个主题陌生且复杂的三年展终于让观众有所了解。而在媒体集中询问“美术馆元问题”的同时,似乎作为三年展主体的另一部分——艺术家名单及其作品,却少有人关注。为此本网提前为观众揭露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部分未完成与完成的作品面貌。

  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总策展人,启动展策展人)

  双/ 三年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威尼斯双年展,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艺术展览模式,三年展旨在反映当代艺术的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广州三年展已经举办了三届,在这近十年的跨度中,我们一直在对中国最新的当代艺术潮流进行总结、挑选和展示。今年,以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工程为契机,我们认为有必要停下追逐“当下”的脚步,平静下来,重新审视和思考那些关于艺术和美术馆的最为核心的问题。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试图突破三年展的传统模式,用三年跨度的时间,对展览的核心概念“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的问题语境进行系统、详尽和深刻地思考。展览将依时间跨度分成三个部分: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如果说“启动展”是提出问题,那么“项目展”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深化为个案研究,而“主题展”则是对此前所有研究做出总体归纳。

  与展览时序同步,我们还试图开创一种侧重研究和探讨的展览模式,将本届三年展的展览自身作为一个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和研究方式。为此,我们与纽约大学批评理论中心、北京大学批评理论中心、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山大学工艺美术与视觉文化中心合作,以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必然涉及的“拆”与“建”这一看似是工程项目的行为为基点,结合历史与哲学、社会与文化、传统与当下、宗教与技术、自然与生态等命题,拷问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拷问美术馆乃至当代艺术的本质属性及其关联;二,拷问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与此相应的人的心理结构变化等诸多当下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尚未发生的内质性问题,即“元问题”。

  一、何为“元问题”?

  “元问题”并不是一个有准确的标准定义的词汇。从词源上说,在现代汉语中,“元”字有最初始、最纯粹、最根本之意。在西方,有元哲学、元历史、元逻辑、元语言学等称呼的“元”研究。最初的具有元学科名称的元学科也许当推metaphysics(形而上学),各种其他的元学科追根溯源也许都是参照metaphysics 与physics 的关系形成的。从metaphysics 入手来考察“元”与“元问题”,作为metaphysics 的译文“形而上学”中的“上”(meta)或元问题中的“元”(meta)是指超越(beyond,transcending,more comprehensive),是指上层、上位;“元问题”就是上一层次的理论或问题。这里的上层、上位主要不是空间意义上的,而是逻辑意义上的,是对相应内容的理解意义上的,主要是指前提、预设、根据。因此,“元问题”的研究就是前提性研究;元问题、上位问题,也就是前提性问题。“meta”既是“上”(transcending),也是“后”(after);形而上学既是物理学之上的学问,又是物理学之后的学问。但是,“meta”作为“后”,主要不是指在时间顺序上排在后面,而应该主要是指事后的反思或后思。①在这一意义上,“元问题”是反思性的或后思性的问题;是相应理论或学说的反身自我认识的问题。按以上解释,关于“元问题”有两个基本规定:一是前提性设问;二是反思性研究。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元问题就是对形成根本性问题的“前提或根据”的反思性发问和反思性研究。哲学界把哲学最基本理论称作“元哲学”(metaphilosophy)或哲学元理论(metatheory of philosophy)。“元哲学”的英文词汇据称最早为莫里斯·拉泽劳维茨(MorrisLazerowitz)于1940 年所创造,并于1942 年在发表的论文中使用。该词汇意指“关于哲学的哲学”,即对于哲学自身的本质、目的和方式的探讨。“元哲学”把“什么是哲学?”“哲学何以可能?”作为自身所考察的两个主要问题,即把“元哲学”理解成相对于“应用哲学或哲学的应用”而言的纯粹哲学或哲学的纯理论、纯原理。这种递归与自我指涉性质的提问不仅仅局限于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