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布展现场《雅昌艺术网》

文化记忆、文化资本的关系,美术馆与工具理性,与民族- 国家、公众社会的关系,以及什么是艺术?“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审美可能性?当代性与历史:作为传统的先锋和实验”等等这些由“什么是美术馆”这一“元问题”引伸出来的诸多问题进行询问与探讨,并通过批评性检视,把广东美术馆与中国当代艺术共生合谋的问题意识生成于极其特殊的国际国内历史上下文关系中,置于完全不同以往的多元却分崩离析的文化现实中,进行对现实的批判性建构及对艺术本体的实践性研究。藉此,在反思美术馆自身学科建设的同时,从中国现场出发,既揭示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彼此博弈,探讨了全球化景观下的语言学转换,提炼并呈现发生在当下,又指向未来的精神成果与视觉创造。从而使本届三年展不同于以往在形而上主题抽象概念下的三年展或双年展,而是“回到美术馆自身”的“元问题”语境,使本届三年展和广东美术馆的学科建设达到新的境界和学术高度。

  四、对子问题“拆”与“建”的追问

  广东美术馆现在的场馆空间与硬件配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设计形成的,那时中国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美术馆。十多年来,虽然广东美术馆开馆以来举办展览项目800 多个,以高质量的展示效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成为在国际有较高知名度的美术博物馆。但经过十多年运作之后,一些重要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成立之初以审美为第一性的美术博物馆性质转向以广州三年展为标志的以观念和批判意识为主体的当代艺术展示,其原初定位的空间结构与当代艺术展示的空间结构形成巨大的反差,内在空间的悖论极大影响了其当代艺术展示、收藏功能的发挥;而与当代艺术馆不协调性的建筑造型,摇摆于传统、现代与当代之间,直接影响了广东美术馆学术形象的定位。

  2010 年,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工程列入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要求把广东美术馆改扩建成广州市一个地标性的文化建筑。改扩建工程必然涉及的“拆”和“建”的物理行为,于是,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就以即将开始的改扩建工程作为元点,以“拆”和“建”为关键词,“回到美术馆自身”,对美术馆由传统模式向当代模式转换的文化逻辑放置于以“拆”与“建”两个核心概念为主题的“元问题”语境中进行探讨和拷问,来应对当代美术馆“何以可能”的质询。

  1. “拆”与“建”的问题语境

  “拆”与“建”的语境与其说是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语境,不如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语境。随着发展的加快,这一组动词逐渐成为文化环境中的核心词汇。当代人类的所有发展行为,都可以最终归结在这两个动词中。

  首先,从艺术史方面的“拆”与“建”上说,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在其著作《现在的艺术》(Art Now, 1933)中作了如下描述:“在现代以前,一直就有艺术史上的变革。每一代都有变革,而且大约每一世纪都周期性地产生一种更广泛或更深刻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就被认为是一个时期—14、15 世纪、巴罗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等等。”20 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在“拆”与“建”的语境中更是经历了一系列观念的嬗变,其嬗变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一种历史顺序,即先前一系列体系的建构总是被跟随其后的一系列体系解构的话语所替代。因此,生成(建)与死亡(拆)成为其重要的特征。在体系建构方面,表现为系列的“生成”(建):现实客体—作者—作品—本文—读者。这一建构的联系生成了美学的十大流派:表现主义、形式主义、心理主义、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科学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符号主义、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