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年展:装置艺术突围《投资者报》
张可欣曾在国内外策划不少装置艺术展,他原本长居海外,但是现在,他更愿意将东盟的当代艺术带到中国,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装置艺术。
他说,“装置艺术家更多关心的是自己作品的形式和艺术观念,少了很多架上艺术家的那种急迫感。”很多东盟艺术家将装置视为一种人生体验,且按照自己的人生法则行走,并未过多关注市场,但是这些有艺术底蕴的作品,即便它不找市场,市场也会来找它。
一如泰国艺术家比迪瓦?颂泰,在国际上,他不愁市场,因为海外市场已经较为成熟,甚至对于不少中国的装置艺术家来说,他们的大部分市场都在海外。
但是,纯粹意义上的装置艺术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装置作品投入大,成本高,而在市场中的价格反而偏低,藏家需求较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装置艺术家很难按照通常艺术家的模式生存。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艺术家潘公凯尽管创作过不少装置作品,但他表示,“在中国,装置艺术尚是一个新兴门类。”而为俸正杰策划《花飘零》个展的程昕东也承认,“中国市场对于装置作品的收藏还需要一段磨合期。”
但是,深居拍卖一线的人员已经看到了装置艺术的潜力。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林家如就将装置艺术视为“价格洼地”。所以已经有藏家开始附和着林的言辞,“装置艺术市场一如当年的当代绘画,属于刚刚起步阶段,一旦国内藏家对装置作品认识更加成熟,就会开始升值。”
如今,广州三年展已经将装置艺术推向了前沿,苏富比又将其亮剑于二级市场,装置的突围戏也许会更加好看。
记者:肖妤倩 来源:投资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