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当下有力量——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开幕《中国文化报》

    9月22日,“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开幕,占据整个美术馆的启动展是广东美术馆为公众精心准备的三年展“头盘”。开幕前,具有媒体趣味的作品《万丈光芒》和《金狗屎》以其对抗性引起舆论关注,然而,在现场,风头最劲的是年轻的东盟艺术家。

    总策展人罗一平与杨小彦、张可欣、张云四人组成的团队,挑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风格迥异的作品,显示了三年展的国际雄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虽不乏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但更多的是新人新貌。广州三年展馆长助理方旭东告诉记者,本届展览更注重当下的现实,在艺术家选择方面,广东美术馆更关注作品本身,而不是艺术家已有的名气之前,曾经有人质疑前几届展览是“旧人、旧作、旧事”,明星艺术家组成的阵营虽极具轰动效应,也有一定的历史梳理价值,可是当下意义在哪里?

我们的境遇 东盟艺术家也在思考

    著名策展人方振宁告诉记者,东盟艺术家的作品非常棒,值得好好看一看。记者最初在美术馆一层的展厅看了印度艺术家玛尼·考尔的《抵达》,《抵达》记录的是十几年前孟买最底层的生活流水线,一系列影像和声音的蒙太奇,借助镜头的推拉摇移放大了生活的艰辛和脏乱,扑面而来的真实让人非常触动。据介绍,“考尔因其首部电影《他的面包》在1969年开创了新印度电影”。本届三年展展出的是考尔最有名的3部非虚构影片《抵达》、《德鲁帕德》以及《粘土的心》。

    到达东盟艺术家的展区时,东盟艺术家的作品以朴素真实的力量,让人过目难忘。

    作品最动人的是用平白不过的话,以智慧的艺术语言,讲述了当下普通人的忧虑和困境。这些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通人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阿姆利楚素宛的《水城》质疑人类肆意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李鸿辉的《人类之后》假设破坏世界知名建筑,昭示建筑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独立游击队的《受伤的国王》反思的是人们只想着钱和权,别的都不顾。

    卡明·勒差布拉瑟的短片《自然不会改变,因为改变就是自然》,展示一位79岁老太太孤独的生活,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环境迫使他的儿子必须去城里打工赚钱养活自己,不能住在乡下照顾母亲。这是泰国许多家庭的写照,也是中国许多家庭的写照。方振宁说这个作品让他非常感动,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他因为工作无法回到老家照顾母亲,而母亲曾随他到北京、日本又无法适应新的生活。艺术家发问:“我们的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范玉杨的《高中生》和麦蒂·诗里布恩的《伊森河男孩儿的舞厅》说的是年轻人面对现代生活的痛苦和迷茫。《高中生》是一组扭曲的穿着校服的年轻人雕塑,语言简洁,运用了泰国的木偶和卡通元素。《伊森河男孩儿的舞厅》将泰国东北部的茅草棚变成迪斯科舞厅,舞厅中的农村男孩装扮貌似时尚前卫,实际显得很土。麦蒂想批判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过度向往。这样的年轻人,在北京、上海、广州,遍地可见,他们回不了家乡,也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