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年展:一次回归自身的探索《中国艺术报》
广州三年展在这十年的跨度中,一直在对中国最新的当代艺术潮流作品进行总结、挑选和展示。9月22日,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启动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在广东美术馆如期开幕。本届三年展以“回归美术馆自身”为“元问题”,以“拆”与“建”为关键词,停下追逐“当下”的脚步,平静地去思考。
有别于以往的国际双年展或三年展,本届广州三年展依照广东美术馆的改扩建工程的进展,逐步推进展览的时序,把展览分为“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三大部分,以三年的时间跨度在中国、英国、美国三地完整地呈现展览内容,旨在以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工程为契机,重新审视和思考那些关于艺术和美术馆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思考当下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与尚未发生的艺术表达,探索其内在矛盾。
拆&建
拆”与“建”是本届三年展的关键词,美术馆自身的“拆”与“建”既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中“拆”与“建”这种物理行为的表象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艺术、文化命题中“解构”与“重构”的深层思索。
对于美术馆而言,“拆”不仅是空间、地域上的打破与扩张,更是对于传统美术馆模式的质询与拷问。当代艺术的多样化形态已逐渐不能适应传统展厅的拘泥,需要更灵活开放的展览空间和展览方式。在传统美术馆产生之初,美术馆并非真正意义的主流文化,它是“小众精英”,观众的欣赏行为也局限于被动地接受,对于展品的触摸甚至是被禁止的。如今,美术馆越发需要吸引大众,真正实现它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打造类似于电视、影院或网络的大众文化展示平台,让更多的观众不再单向、被动地浏览展品,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参与和互动对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造。而在美术馆这一传统而严肃的环境下,观众对于作品的参与变得谨慎,如何使观众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这不仅要求美术馆进行“拆”与“建”的物理延伸,更要求美术馆体系为寻求适应当代艺术发展形态的多种可能性,完成内在突破。
在城市化进程中,“拆”或许是除废旧的迫不得已,“建”又或是谋发展的燃眉之急,在“拆”与“建”中,被颠覆的不仅仅是空间,也有人们的记忆。所有关于城市生活的记忆就像沙滩上的符号,被一次次地刻画,又被一次次地抹平,不留痕迹,让人们在高楼耸立中找不到记忆的坐标。城市化的剧变不断捏造出奇观,呈现出废墟之美、人文悲情之美,让人们忽略了中国城市化的内因与精神性实质,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的相应反映和状态变化。或许在这个时候,以“拆”与“建”为契机,进行与视觉思维相关的展示活动、举办持续深入的学理讨论牵引出当代种种社会文化问题就显得颇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