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现场】城市记忆方法论:阮初枝淳与广州菩提叶
志愿者开始整理行装。地图、单反相机、GPS,这都是他们每天的基本装备。车刚在环城高速下停靠,一行人开始把租回来的自行车搬下来准备启程。才刚走几步,大家发现凌晨三点起床的司机大佬瞬间就在车里倒头大睡了,他将在原地等候队伍完成第一段路线。这样的情景对参与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参展作品《呼吸是自由的:12,756.3——杰克与广州菩提叶,165km》项目的志愿者们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穿越海洋:为难民建一座小小的纪念碑】
“有的艺术家用雕塑去记录,而我选择用跑步的方式去记忆或纪念一座城市的人与事。”在交流会筹备期间,Jun向志愿者们解释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纪念方式,而奔跑只是其中的一种。
早在2001年,芽庄水底项目“试水”成功,使Jun的纪念计划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考虑到安全性的问题,项目原计划是在游泳池里进行的。但在参展美术馆的多番建议下,Jun最终决定在越南东南岸水底进行。为此,他还特地考了潜水牌照,并为参与计划的渔夫购买了意外保险。表演者(渔夫)在水底拉着人力车奋力前行,由于没有供氧设备,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需要浮到水面换气。浮沉在水中挣扎求存的呼吸,标志了勇敢者、猎奇者及懦夫三类人的前行轨迹。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最终到达终点的幸运儿。那些在前进中怯懦或失去力气的人,Jun在水底的一角为他们准备了一个个“纪念碑”。这些纪念碑是用蚊帐搭建而成的,Jun说,“小时候每当我躲在蚊帐内,我就觉得很安全、很舒服。”日常记忆的温情突显了难民离背井离乡的苦楚,Jun用富于人文情怀的方式去纪念越南国家历史中的宏大主题。
虽然“船民”是越南国家记忆中重要的部分,但Jun对难民迁徙的关注并不仅仅局限在越南境内。1968年在东京出生,父亲是越南人,母亲为日本人,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到胡志明市生活并从事创作,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促使Jun去关注身份与迁徙等问题。在一次访问当中,Jun坦言,“在日本的时候,我不是太‘日本’;在越南的时候,我不是太‘越南’,而在美国的时候,我又不是太‘美国’”。正是基于这种类似“全球公民”的身份与跨越地理界限的经历,Jun开始把难民潮作为全球性的议题进行审视。在作品《全球计划:地球仪之园》中,观众可以透过一个个特制的地球仪去体验难民对大洋彼岸自由的希冀。在Jun的独特地理学中,他重构了世界的版图,五大洲在地球仪内表面铺展开来,成了闭合的世界,观众只需透过地球仪上的两个小孔便可以从一个国度眺望另一个的国度。从朝鲜平壤,我们隐约眺望到古巴的哈瓦那,省却了穿越重洋的地表飞行。Jun为全球难民设计了最快捷的“直航线路”。但对于全球离散的难民而言,这样的装置实验只是理想化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