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突围《投资者报》

  在网与架所搭建的“元问题”背幕下,广州三年展的开启就将“拆”与“建”摆上了台面。一如背幕对面隋建国的那件装置艺术:将一个长12米的原大海运集装箱的箱壁切开后,钢板穿插焊接,整个箱体形成MADEINCHINA(中国制造)的字样。

  广东美术馆的大门口,这样一个巨型装置的独台戏已经向人们昭示着装置艺术在此次广州三年展中的主角地位。所以阳江组成员(郑国谷、陈再炎、孙庆麟)将主题诠释得更为直接,他们用彩色施工布料包裹美术馆的部分建筑,使得广东美术馆如同动了整形手术一般。

  美术馆中庭,一幅日本艺术家阮初芝淳的作品《呼吸是自由的:12756.3》俯视而至,意喻着艺术家希望以跑步的形式绘制出一片菩提叶形状的路径覆盖于广州城。

  此印刷品尺寸高约10至13米,由于区域的细节和复杂的基础设施无法给地面观赏者带来视觉体验,因而作为装置的一部分,通过二楼走廊安置的望远镜,大可以窥探广州复杂的设施。

  有人说,一系列装置艺术的错构是“拆”与“建”的诠释,但还有人说,各国扑面而来的艺术陈设是装置艺术的胎动。

  在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装置艺术一直在边缘中游走,它的起落一直让浸入其间的艺术家难以平静,因为他们,都在寻求装置艺术的突围。

  装置胎动

  广州三年展的大部分展厅里,来自东南亚、东盟以及东亚地区的装置影像作品云集其间。

  较为特立独行的是比利时艺术家坤?凡麦西林,他将展馆改造成鸡养殖中心,其第15代“世界鸡”就在观众面前进行交配,从而展现出特殊意义的鸡品种。这不禁让围观者想起一个更为离谱的装置艺术: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期间,卡斯滕?霍勒和罗斯玛丽?特罗克尔让一些人和一群猪在同一个房间里共同住了100天。

  坤-凡麦西林呈现的是一只红色原鸡,它被认为是所有家禽的祖先。偌大的鸡笼之外,几千只蛋摆放出来,然后分别印上缩写字母进行标示。凡麦西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个装置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展厅搭建。

  邱志杰所创作的《不息》展厅中,方形竹席上长出诸如蒸笼、箱子、摇篮、簸箕、箩筐、桌椅等竹器,展厅的四周盖以数十个六角形“细胞”,且是由竹篾编织的各式雕塑造型,他们既可独立存在,又可拼接成各种组合。按其策展人的话说,邱希望体现的是一种不断生长的感觉。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