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突围《投资者报》

  版图移动(东盟与中国——10+1 艺术战略展)的声势最为浩大。十几位来自东盟的艺术家将其装置作品带到这里。其策展人张可欣说,东盟的当代艺术发展不错,希望借此展览,中国能同东盟有一次正面对话。

  整座广东美术馆里,四处弥漫着装置艺术的味道,不论是影像,行为还是雕塑,这些更多来自于海外。张可欣所说的“中外对话”其实就是这样一场中外装置的PK展。

  与广东美术馆同步的是,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亦是用装置来表现“弥漫”的味道。上溯2009年举办的第53届双年展,中国馆展品也是以装置艺术为主,包括方力钧和曾梵志两位画家也加入了装置艺术创作者的行列,尤其是方力钧的装置“微型作品”被媒体和观众戏称为“寻找式”观看。

  一个架上绘画处于主导地位的时代,装置对视觉形成了另一番冲击。所以当装置艺术冲入美术馆之际,苏富比今年秋拍也将上拍尤伦斯收藏的部分装置艺术品。

  名为“蜕变——当代中国艺术的革新与演化”晚间专场中,将上拍陈箴与隋建国的作品。如陈箴的早期经典作品《神判》估价400万至600万港元,陈在九块平面木版中印上法国报章剪报,涵括20世纪80年代末期几件重大新闻,外加中国的《大唐西域记》等经典文本,以跨阅读的方式表达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另有隋建国《世纪的影子》,估价180万至250万港元。

  一场装置艺术潮,在一、二级市场蠢蠢欲动。

  埋下种子

  回望近三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热火朝天的架上艺术相比,装置艺术还不为很多中国人所知。但架上绘画的语言表现形式较为单一,而装置却有一种多元化的呈现。

  其艺术在中国的源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5年11月18日,劳申伯格纯熟的装置艺术亮相中国美术馆之际,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为之一震。

  同年9月,一名叫做黄永砯的艺术青年和另外10余位朋友共同组织了《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黄的参展作品之一即是《1986 给劳申伯的备忘录》。12月,黄与林嘉华、焦耀明等人将手推车、大铁栅、旧画框等移入福建省美术展览馆中,并以展览图录的张贴、录像的播放等构成一个场景,对公众心目中的“艺术品”和“美术馆”概念进行洗脑。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