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论坛行动计划第一站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序幕
2011年9月23日至24日,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论坛第一站在广东美术馆报告厅拉开序幕。本届论坛是由广东美术馆与纽约大学批评理论中心、北京大学批评理论中心合作展开,罗一平、张旭东、范迪安、甘阳为此次计划的总策划人。为其两天的论坛共有四场五个话题,分别是“艺术的终结——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审美可能性”、 “商品化时代的艺术生产”、 “当代性与历史——作为传统的先锋和实验”、“历史中的城市”与“亚洲当代影像”。
一、第一场(上)“艺术的终结——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审美可能性”的讨论
9月23日上午,论坛的第一场(上)“艺术的终结——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审美可能性”的讨论由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东亚研究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张旭东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公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大卫•卡里尔,东京大学哲学中心教授小林康夫等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对话人艺术家舒群,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批评理论中心主任助理蒋晖等就当代艺术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当今艺术的出路和可能如何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反思结合在一起,并由此指向一种新的社会组织、价值系统,指向一种新的人性”的思考。
二、第一场(下)“商品化时代的艺术生产”的讨论
9月23日下午,论坛的第一场(下)“商品化时代的艺术生产”的讨论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主持。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米开伊•伊阿姆波斯基作了《从再现性至情感性》的主题演讲,而哈佛大学美术史系教授汪悦进作了题为《市场消费时代绘画媒介的重新整合》的发言。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余丁,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姜节泓等作为对话人,就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在使用价值、等价交换以及物化过程中,艺术如何有可能在异化的心脏反戈一击,从而把自身作为人类劳动的新形式和新实质,放置在探索人的历史远景的新疆界中”等思考。
三、第二场“当代性与历史——作为传统的先锋和实验”的讨论
紧接着,潘公凯主持了论坛的第二场讨论,主题为“当代性与历史——作为传统的先锋和实验”。 纽约大学斯拉夫语系及诗学理论研究所教授鲍里斯•格罗伊斯作了《机械复制VS.数码复制》的主题演讲,而东京大学教授内野儀作了题为《“数据库动物”与先锋艺术》的发言。广州美院美术史教授王玉冬,中央美院中国美术史教授宋晓霞,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艺术家陈侗等作为对话人,围绕着当代艺术的前卫性以及在传统艺术中的自身价值及意义,与主题演讲人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四、第三场“历史中的城市”的讨论
9月24日,论坛中第三场、第四场讨论陆续展开。上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甘阳主持了第三场题为“历史中的城市”的讨论。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中国建筑传媒奖学术顾问朱涛、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策展人,设计师彼德•内弗分别发表了题为《改革时代的中国建筑(1978-2010)》、《校园“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实现》、《一个当今艺术机构的激进新策略》的主题演讲。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王维仁,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中山大学教授冯原作为对话人参与本次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