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22日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录音整理)


   
二、提问环节


中央广播电台记者在提问

1.新浪网:我想问一下主题上的“拆和建”跟作品上的安排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布局?想了解一下大致的一些情况。
   
罗一平:主题的“拆和建”,我们思考的不仅是建筑上美术馆的一个现实的拆和建,而是从美术馆这样一个即将开始的改扩建工程的拆和建引申到文化和社会的一个拆和建。这个展览是走出美术馆的问题,但是它的起始点是以美术馆的改扩建而起的,所以这个拆和建都是围着文化的问题、心理的问题、政治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来的,因此我们每一个展厅谈的不是美术馆拆和建的问题,而是谈社会的心理、文化的结构、政治制度的一个拆和建的问题。但这是从美术馆这样一个场所,它即将开始的改扩建的前奏下设问,所以它带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谢谢!
   
2.《艺术中国》:我想问一下罗馆您,启动展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回到美术馆自身,这包括的很多的小问题,最后它得到的经验是怎样跟美术馆自身的这种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罗一平:我们其实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通过这个展览设置了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随着一个传统美术馆的快速发展,对参观人群的质问。整个展览如果是视觉文化演变的模式、观众对艺术品接受的模式,展览空间如何和这个模式迎合一个社会。我们会去关注我们跟现在整个展览的模式、当代艺术的展览模式。然后,还有很多的包括一些高科技发展的影像、互动这些装置,我们和它是一种什么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美术馆我们怎么来演变这个关系。另外,我们特别是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我们如何能够使我们的美术馆在今天的文化成绩上真正地成为一个公众的美术馆,而不仅仅完全是迎合市面的美术馆,而是提高公众文化的一个美术馆,它是这样的一个功能。在这一点上,它都是通过美术馆的展示,通过我们的启动展、项目展和主题展不同的展示方式来对我们美术馆自身的场馆问题、自身的改扩建问题、自身的需求问题提问,这个提问是种浅提问。它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专业自身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它呈现的问题全部是社会层面的问题。

3.《画廊》: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论坛是如何做到艺术届与学术界、思想界相结合?   
张旭东:我之前也曾提到,本次的广三展可以更好地和学术界、思想界结合起来。就像罗馆长刚才讲的,这个真正的问题,当然像刚才姜节泓教授讲的实践先行,这个从做理论、做批评和学术人来讲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当然实践先行,有实践我们才有分析、研究和阐释的文本。另一方面,所有的实践本身它不可能脱离理论,它本身都有一个理论的前提,有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艺术家要创造性地把它放在括号里面,不去想它。但是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理论来讲,必须要把它放在一个脉络里面才看得清楚。那么同样的道理,当代中国艺术的实践,它来自什么样的经验,来自什么样的心理,来自什么样的问题,保持什么样存在的焦虑。我们提及的思考,本身就是学术界的问题,思想界的问题。我们从知识界内部来讲,当代知识界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者命题的能力,包括方法上和概念上的力度都是不够的,所以知识界内部有一种希望和创作探讨当代中国社会能量在哪儿,它的创造性在哪儿,很多问题在哪儿。我想,虽然问的都是关于美展本身的,都是非常好的关于当代中国美术和整个知识界大的文化氛围的一个关系,包括当代中国社会自身包含的问题,就在提问当中就已经把这样的一种结合挑明。所以我听了也非常高兴,进一步确认了这样的知识界和美术界的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