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22日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录音整理)

2.张旭东(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艺术理论批评中心主任):

    大家对这个论坛已经有一些了解,我今天就简短地讲一下。首先,论坛的一个特点,就是国际性,我们知道这是纽约大学的批评理论中心和广东美术馆合办的一个论坛。从学术、从理论这个角度来讲,它包含了纽约大学、东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还有国内一些学术界,包括美术界的合作。我觉得这次的论坛的国际性比较突出。
   
    第二点,是多学科性,或者叫跨学科性。这个在学术内部这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因为很多问题都是要通过不同的学科在一个交叉的平台上进行讨论。在内部我们有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等。但是这只是所谓跨学科性的一部分。这次最大的跨学科或者跨媒体实际上是自80年代以来,让知识界、思想界或者学术界在一个平台上,和艺术界、美术家有一次系统、深入、全面的对话。这对我们这些关心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当代艺术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向往的一件事情。我们回头看看80年代,觉得文化界内部知识度、知识界思想和创造性比较集中,比如说电影、美术界、文学界等等。这样的关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9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化、学院化、专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弱,且被割断。这次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跨学科、多学科的一次尝试。
   
    第三个特点,想从中国的经验、学术的经验、评论的经验、理论的经验提出一些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并不是说我们想大就可以大。所谓的大,我想一个是关系当前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核心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和当前中国的经验以及当代世界文化生活内部的危机和这些大的问题紧紧扣在一起,这个是切关性。要扣住这个切关性才能谈得上大。
   
    “大”还有一个层面是基本问题,就是美术的问题也好,文化的问题也好,思想的问题也好,统统回到了源头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这次我们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提法就是回到一个元问题,这也是论坛的一个基本趋向,要提一些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个论坛,大家也可以看到,第一站的一些问题,艺术的终结的问题,当代艺术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可能性的问题。什么叫当代,当代性的问题,从哲学的意义上去反思当代性和当代经验。
   
    这些都是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一年半到两年左右的时间里通过3次论坛,论坛的3站有一个滚动式的发展,争取在一个国际性、多学科、跨学科的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中把这些大问题深入下去,有些实质性的讨论,实质性地取得成果。而今后回头看这些成果,和广州三年展的内部的创作、回顾、组织这样的非常独特的经验这个事件是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当然也是和广州、珠三角这个地域联系在一起。所谓的大问题真正实质性的内容实际上是说当代中国经验有没有可能产生出世界性的问题。我想广州三年展和学术论坛是我们逐渐思考这样问题的一个新的起点。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