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独立记录片场景中的华人性——张钊维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论坛行动计划第一站第四场“亚洲当代影像”的发言(概要与节选)
张钊维(CNEX制作总监/董事局成员)
一、发言概要
近年来,在华人独立纪录片的生产与流通领域里,一种新的“华人性”正在被创造出来。这里指的多半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这其中,张钊维所工作的CNEX以及阳光卫视是主要的推动者。这种新的华人性的锻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对于亚洲或全世界来说又揭示了什么?在当前的实践视野当中,什么被看到、什么不被看到?
这是一种与后冷战时期的政治再统一以及单一文化认同的共谋吗?抑或,经由这些华人独立纪录片,我们在表面的“华人性”背后,看到更多的歧异?这些歧异又将意味着什么?
南方与北方、内陆与沿海、中央与地方、墙内与墙外。我们如何可能把这些不同元素放在同一个盘子上?张钊维将透过他过去数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来提出这些问题,并与来自华人地区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嘉宾共同探讨。
二、发言节选
我今天提出跟大家探讨华人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艺术界已经探讨蛮久,而我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在谈华人性的问题的时候,主要是多样性的经验。几年前我到广州的时候,我非常惊讶的发现,这里有很多的黑人。这在过去,媒体上是不会意识到的。第二就是广东话的普及,广东话在香港电影里面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回到1911年那个时代,广东话曾差点就取代北京话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其实在广州这个地方一直有一种不同于中央文化的可能性。第三,涉及到陈炯明,从孙中山、蒋介石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统一运动是有一点点差距。我今天所谈的问题,在广州做发表很很恰当的,因为里面牵涉到不仅是纪录片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文化族群甚至是政治思想层面的问题。我今天想从文化和思想的角度来探讨。
先介绍一下我工作的单位:CNEX,CNEX是一个由三个台湾人一起发起的基金会,在香港注册,但在北京和台北都有办公室。它从2006年开始,每年面向全球华人征集纪录片。我们会选出其中觉得比较出色的提案给予拍摄资助。CNEX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华人,looking
for Chinese 2.0,也就是说“寻找下一代华人”。
几个创办者都是有台湾文化背景但是在北京生活,其实CNEX是从两岸的想象到全球华人的想象的一个过渡的过程,它选择使用镜头促进华人内部的沟通交流,认识彼此。所以过去几年我每年选择纪录片的主题都会跟当年华人社会变化有一些关系,基本是两岸三地的想象。今天谈华人的时候是以两岸三地为代表,过去也有新加坡的导演参加我们的征集活动,但没有被选上,现在收到了东亚华人的提案已经比较少,反而是收到北美和欧洲华人的提案比较多。在广东美术馆随后播放的《龙船》就是移居美国的华人拍摄的。过去两年来我们面向国际纪录片业界让他们看到CNEX的新人和搜集到的提案和作品,这是从外部去看华人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