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录音整理)


   
这两个部分还是比较抽象的,后面两个议题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特别是城市的传统,在城市当中的定位直接回应了拆与建的问题,我们在拆掉什么,我们在建立什么,新建的东西是不是本身是传统的延续等等,像这样的问题都可以思考。我们想通过视觉的媒介来引发一些新的一些知识界的讨论。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和思想界都有很多讨论,但是我们这一次我们希望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感官、经验的强度和一种形式的启发性把一些知识界已经在反复谈的问题再一次激发起来。
   
另一层面还有很直接的考虑,怎么样可以把在不同的文化生产领域的学者集中到一起来讨论。我们昨天和罗馆长在一起讨论这事时,我想起批评中心最近做了一次当代音乐的探索性的音乐会讨论,在国家大剧院。我想,音乐界是不是也可以关注一下美术界,因为艺术还是有一些相同的根本性的问题。
   
6.《艺术市场》记者:我再请问一下,这5个项目展,它的语境可能不局限于这个城市甚至是咱们中国之内,可能是扩大到整个世界,广州这个城市在启动项目展时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罗一平:其实这5个项目展,我们第一个比如王林先生的项目展,实际上是广东美术馆在海外在威尼斯双年展做过的一个展览,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回馈,更深入地探讨它。后面的特别是姜节泓先生他们的主题展的项目展,我们也把这个展览的影响力或者它的展现形式不仅只限在广州这个城市,而是绵延至西方,绵延至欧洲。在美国,我们还有一个项目展,在论坛举行时我们将带着展览过去。总的来讲,我们反复强调的,美术馆的展览它不仅仅是属于美术馆这个空间自身的,我们所强调的是展览可以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展出,但是它的延展性一定是国内和国际的。这就是我们对5个三年展的国际国内分布的基本的考虑。谢谢!

张旭东:我补充一点。假设这个展是在北京或在西安,历史、记忆、传统这些不用谈,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文化名城。但在广州,我觉得这个问题就该重视。在广州,我觉得最直接的是在珠江三角洲这个珠江经济圈这个大的环境里面,确实是和香港处在一个竞争的位置上。一般来说,从国际大都会的立场,香港的可比性总是高,广州实际上是处于香港的阴影之下。广州又不像北京、上海或西安,自然而然地可以说出自己是个大都会,比如说上海的摩登就是关于租界的想像、十里洋场的想像、殖民地的想像、近代化的,一切想像都很自然。可是广州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我们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比如说它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从革命传统、从黄埔的传统、北伐的传统、革命的传统思想上说,广州的资源非常多。但在一般人的感觉里面,在知识界、文化界的讨论里面,广州好象始终不是一个中心话题。这就侧面上反映当代中国不是一个城市,而是整体上我们对自身的传统、经验和文化遗产并不是具有很强的意识,往往资源很丰富却缺乏一个好说法、一个概念、一种观念、一个话语、一种把各式各样的资源调动起来的讨论方式。我们这次在讨论广三展的时候,突然发现广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历史非常久,是个古城,而且是绵延不绝的2000年的一个文化名城。这在岭南以外的地方不太为人所知。广州就是一个市民文化聚集区、一个商业城市,可它的市民文化又不如其他的市民文化那么具有有形式感。所有的东西都是要我们去深入感觉、讨论才能形成知识界的话题。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