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论坛行动计划——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张旭东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北京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第二层,当思想本身与艺术对接,艺术便成为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众所周知,当代艺术和观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现在所强调的是观念,并非像传统艺术那样强调对技法的苛求。所以我们想从这样一个切入点来探讨一些艺术的根本性问题——艺术既作为体制又作为本体。而这与中国、与“广三展”又有着特殊的关系。当代中国的艺术不但要有实践,而且要有理论,我们不能只呈现一种中国特色的政治艺术的印象:在西方看到中国艺术大部分是革命的意象、毛泽东的意象、文革的意象、长城、火药、纸……但是这样的实践不是半市场化的一种实践,它本身有各种理论意义。
从中国的经验来看,当代中国的经验是非常伟大的,但是中国在艺术领域、在理论领域、在思想领域又能否走入世界的前沿?更广义地说,这对应当代中国的社会生产,我们能不能从“中国制造”、“打工民族”走向“中国创造”,拥有自己的品牌、自己设计的理念、把中国人的生活形式把它提升为一种艺术、提升为一种思想的询问,这是我们这一代或者我们下一代人的艺术使命。
“广三展”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艺术的终结是我们非常大的一个设想。在广州的论坛会提出很多的问题,而由此提引发出的思考可能需要在纽约论坛、北京论坛继续讨论。大家在论坛上所看到的外国学者和中国学者只是一小部分学者,只是冰山的一角,后面还有非常庞大的全国性、国际性的知识界、学术界的学者参与,争取不断推进这些问题。
其中有一场是关于当代性艺术即当代性的问题。对当下历史的意义及其理论意义的讨论,体现了对当代的经验、当代中国的经验的尊重。“广三展”的拆与建,拆本身可以理解为建,建本身也可以理解为拆,这在哲学上是破和立的、新和旧的关系,这就是是这次三年展的一个核心设想。
第三场是针对历史与城市的讨论。坦白地说,广州从知识界、学术界的关注点来看还不是一个核心。个人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广州依然处在经济成功的阴影下;另一方面,在区域中它同时又处于香港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的阴影下。但广州是个历史名城,它有自己的历史,这就意味着对一座城市的定位,不是简单地要在全球化意义上要成为最时尚的、最前沿的金融都市,它应该有自己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怎样去理解这座城市,理解它自身的文化,它的历史,这在拆和建的过程当中,也是我们想谈到的,我们会邀请这方面的非常重要的学者来参与讨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