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需要文化沉淀——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北京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拆和建本身不是一个公平的问题,而是解构与重建的问题。这也包含了传承与创新的意义。何以谓之?广州三年展此前已经办了三届,今年是第四届,因此,在创意、运作方式等各方面都将有较大的改变。在早年,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点,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鲜的经验。因而,本人对广东美术界此次的“大件事”寄予了很高期望。
20多年前我在广东工作时曾经批评过余秋雨先生的观点。当时,余秋雨先生有一些观点:一、深圳的文化需要积累,二、深圳是文化码头。随后,当时的深圳媒体就将此作为了深圳文化的定位。我曾经直率地表态:深圳如果把自己定位为文化码头,它将有负于中国人对它的期望。因为,深圳是经济特区,经济发展之后,必须要在文化建设上为中国提供新的经验。
如果不是因为海湾战争,我们可能连沙特的首都在哪里都不知道,但是我们能够记住伦敦,记住巴黎……这些地方有历史文化的沉淀,有雨果,贝多芬这些散发着人文光辉的大家,于是我们便记住了它们。广州同样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地方,在经济发展之后,它更加要在文化建设上为中国提供新的经验。广州三年展就是在艺术文化上应被我们寄予厚望的重要的活动。而在此次“拆与建”的主题下,如果能够把中国社会的发展、时代进步的一些新的东西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将对此次三年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和影响。
去年中国美术馆曾经举办了一个影响颇大的展览,当时我参与了整个策划过程并且提出一个观点:中国的当代艺术走过了好几个阶段,走到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要走到建筑这个阶段,中国的当代艺术不能是外国当代艺术的翻版,它必须要表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体验,要有属于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艺术才是有价值的。我想再次把这个观点重申一下,希望广州三年展能够在运作上、在作品、在各方面都能把中国几十年的突飞猛进的变化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
对于广东的美术界我抱有充分的信心,这个团队的力量雄厚,在组织方面得到充分的重视。广东美术馆将本届三年展作为一个重头项目来做,我希望这个项目不但会获得各方面的支持,获得美术界的支持,同时将在国际上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