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与当代,论理化与实践——张旭东谈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论坛行动计划

张旭东(纽约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

    首先,我感到很高兴,北京大学与纽约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能和广东美术馆一起承办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论坛。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包括艺术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崛起,在文化和艺术上,在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广东应该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义务,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也要做一个文化上、观念上、创造性上引领的文化大省和思想大省。在制造业上,中国要从“中国制造”走上“中国创造”。那么在艺术领域、想像领域、形式领域、审美领域,我对广东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广东人能够做一个非常前卫的举措。

    广州是一个古城,是一个很有历史底蕴的城市。但是,在今天全球化的大潮里,其实她在城市文化和思想观念上,只是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边缘的位置。她不像香港,很多人都说她只是一个文化沙漠。这当然有点过分。但是,她确实不是一个文化中心。也许,广州在经济上是很厉害的,但她与北京和上海比,也是比不过的。这两座城市,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或艺术,都处在一个很中心的位置。

    广东美术馆,可以通过组织一个全国性的,甚至国际性的美展来提升自己所在城市、所在省份的文化形象,能够通过当代艺术,不断提升当代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通过今天中国人的创造想像,把广州,包括岭南,甚至华南,包括整个沿海等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让她们在历史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底蕴也带出来。如果,单纯从金融、服务业、白领、法治这些东西,广州好像没有办法与香港相比。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把广州的历史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这样的广州就不止是一个通商口岸,她更是中国文化圈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城市。

    广州三年展及其论坛都有一个主题,就是要把传统和当代拉在一起考虑,就是跟我们在上个世纪80年代谈传统和现代也很不一样的。那个时候谈传统和现代是两个对立起来的,强调现代性,强调启蒙,强调世界化,走向世界。传统是一个负担,是一个被克服的东西,就是和五四是一脉相承的。而今天我们谈传统,实际上是要让当代如何通过自己自身创造性,突破那种简单模仿、复制、标准化等模式。这不是腐蚀的东西,而要找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在这个意义上,今天传统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含义。今天,广州三年展很“传统”,这个“传统”的工作很艰巨,并不是说我们读了本古书,模仿一下古代的东西,而是我们回到传统,这是最表面的东西。而恰恰我觉得要回到传统,要通过当代人的往前探索,才能找到传统,而不是简单地往后就能找到传统。我想,广州三年展及其论坛都是我们要做的一件事。

    还有一点我要提的是,广东美术馆的广州三年展和她自身的拆与建有关系,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代中国,各个地方都在拆与建,不停的拆,不停的建。也许现在一线城市可能“拆”的过程大体已经结束,“建”也快要结束了。对于这个过程,有人提出来,我们的速度要慢一点,要重新回到社区、重新回到家园、重新回到生活品位,回到人的意义和价值,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那么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拆和建的过程其实还是“方兴未艾”,有的还在拆,有的还在建。因为广东美术馆自身的拆与建,本身就是一个行为艺术,就是能让她作为一个作品,能够让人关照,能够让人思考的一个对象。广东美术馆的“拆”与“建”,也许更多的是本身有着形式的意义,本身是一个极具意义的行动。所以我们整个论坛就是围绕“拆与建”来讨论,同时探索“解构与重建”,这也是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个反思,借助美术评论、美术批评、文化、美学和哲学研究。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