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时代的中国建筑(1978-2010)——朱涛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论坛行动计划第一站第三场 “历史中的城市”的发言(概要与节选)



    这里想更着重谈另一座建筑——上海松江县的松江方塔园。冯纪忠先生的规划是把他们散落在园林里面,他受到了英国油画的影响,把接近中国园林的风格体现在里面,冯纪忠先生在这里体现了非常强的现代性,他努力地追求在每一个角度营造出语言的张力。从大的概括就是几何学和柔美美学之间的张力,特别有意思地强调这种张力体现在每一个地方。比如说保留宋代的塔,下面加了一道笔直的白墙,用笔直来强调它,形成张力和映衬。虽然在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特别,但在80年代这种表达是很现代的。

    说到美术馆的拆建,我想给大家直接的解读。是什么东西驱动了今天遍布全国的无穷拆建循环的过程?是一个集中的权利操作。我们的话语回归到现实,面对黑压压的一片人,面对指标。去年城市化比例农村人口接近一半一半,中国未来十几年人类历史上会出现空前绝后的城市化进程,到2030年要有10亿人口成为城市的人口,到2025年要有3.5亿人从农村转到城市。我们要完成这么大的项目,需要有清晰的蓝图,要清楚城市化对经济、生态、环境的冲击会有怎样的结果。

    在此我想念一段话。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城市化就是推动现代化根本的推动力:“ 声称力量的唯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是人们生活在一起。只有当人们紧密地生活在一起,行动的潜力才会一直呈现,力量也才属于他们。所以城市这个基础,即城邦——它曾一直是所有西方政治组织的基本立场,的确是力量的最重要的物质前提。形式是物质的空间基础,人聚集在一起,他们交流,独立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了通讯和组织的能力。城市化的进程在中国是公民社会开始怎么样建设的进程,这是不可阻挡的。”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论坛行动计划第一站第三场 的主题是“历史中的城市”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