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论坛行动计划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学术论坛将由广东美术馆与纽约大学批评理论中心、北京大学批评理论中心合作展开,总策划人为张旭东、范迪安、甘阳和罗一平。论坛核心关注点包括全球化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可能性;作为概念的“当代”及其历史蕴含;先锋、实验与传统之关系;作为经验集合和空间形式的城市;以及中国和亚洲在当代世界艺术中的自我定位等问题。其宗旨为立足广东及珠江三角洲文化和社会发展经验和远景,提出世界范围内为艺术界、知识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以高度国际化和跨学科的交流和探讨方式,积极建立艺术创造与批判思维之间富有成果的对话。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当代艺术不可替代的表意和形式造型能力,探寻、把握和分析代中国内在的创造性能量,最终以艺术批评和文化阐释的普遍语言,将这种能量汇入对当今人类共同问题的思考之中。

    论坛同广州三年展一道启动,第一站在2011年9月的广州,随后在纽约和北京之间继续进行,至2013年春结束。

第一站:2011年9月23日—2011年9月24日,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共4场,讨论5个话题,分别为:

第一场(上) “艺术的终结”—— 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审美可能性

    引言:黑格尔在其艺术哲学中描述了作为“理性的感性显现”的美经历了“象征型艺术”、“理想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之后抵达其“终结”,因为“思想的翅膀已经飞得更高,人们再也不会对艺术顶礼膜拜了”。黑格尔身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潮流此起彼伏,艺术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期,但黑格尔的命题却并没有因此失效。恰恰相反,广义上的现代艺术以总体的瓦解为内容,以感官的直接性为形式,以一种更极端的方式,映证了理性化时代的经验复杂性和破碎性,而当代艺术,则往往被视为这种复杂性和破碎性的新强度。我们的问题是:在今天,艺术的出路和可能(这也是“终结”的题中应有之意)如何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反思结合在一起,并由此指向一种新的社会组织、价值系统,指向一种新的人性?

    主持人:张旭东(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东亚研究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

    主题演讲: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杜克大学文学系教授),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卫·卡里尔(David Carrier,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小林康夫(Yasuo Koboyashi,东京大学哲学中心教授)
对话人:舒群(艺术家),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蒋晖(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批评理论中心主任助理)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