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堂”介绍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与广州美院美术教育系合作的实验大课堂借广州三年展举办期间今天正式开课。非常有意义的是,这个实验课选择了以具有“独立、实验和国际性的广州三年展为第一课”,说明三年展己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然也包括我们这所以培养艺术新生队伍的高等院校的关注。
由于三年展中不少作品是属于现念和实验性的,所涉及话题的先锋与尖刻、角度的实验与辛辣、方式的现代与晦涩,再加上策展人所挑选大部分的作品并不是为了迁就或考虑普通观众能否“看懂”,是想把“艺术还给艺术家”。而美院的学生又希望能在美术馆的教师与美院教师合力的帮助下为大家解读部分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比方说今天专场的重点就是分析DV与实验短片影像的作品,试图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同学们。在此情形下,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与广州美院美术教育系共同开设的实验课才有了首度的合作,而同学们的参与和互动是此次课堂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希望同学们就老师介绍和分析的作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张弘(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主任)
李慧丰老师、劳业心老师评语点滴:
·三年展多样化的视听表现与震撼力与摄影专业同学构成了情感上的共鸣,尤其是学生对于纪实风格的平实的视觉语言的艺术感染力所打动。
·学生对于本次展览的具有鲜锐风格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领悟到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要走自己的道路。
·本次展览多样化的视觉样式启发了大学生思维意识,让他们重新思考影像,摄影和其他艺术样式之间的关系。
·影像表达是多形态的。
·从课堂到艺术品陈列的现场,去真正感受“艺术场”的力量,是课室的二度重现完全不能表现的,现场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重要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艺术创作除了激情、想象力之外,还需要艰苦的劳动才能呈现出来。
学生论文选登下部分:
三年展观后感
06摄影 黎健锋
通过这次三年展的观看。我得到如下结论: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其实就是指萨伊德、斯匹瓦克和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话语的研究。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评概念;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也就是欧洲殖民地诸国的文学,用以区别其与“主流文学”的不同。后殖民地文学内蕴复杂,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和对殖民主义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这就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批评策略的多样性。从研究方法来看,该流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方法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学术界限的倾向。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学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后裔。这些学者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以第三世界批评家自居,不断向主流文化发起攻击,从而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沾沾自喜,俨然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成功者的面目活跃在学术舞台上。无论萨伊德、斯匹瓦克还是巴巴都是如此,都经历了从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在学界崭露头角这样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
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历史未曾受到质疑的西方中心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这一理论所操持的是西方最时髦的思想武器,其中包括福柯、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等。因此,西方学术界不可能像以往对待第三世界文化的态度那样对其熟视无睹。
在不休的争论中,后殖民主义理论异军突起,在理论界独树一帜,成为当今文学批评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一理论思潮的影响下,文学研究的兴趣也明显发生了偏移。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也被得以重新解释。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崛起与发展是在一种庞杂繁复的精神氛围中进行的。当今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处于后冷战时代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差异整合性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探视不同文化的属性问题、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具有的一种共同倾向。他们在重视区域文化、地方性文化的同时,还保持了对欧洲中心主义和父权中心主义的批判。从此意义上讲,后殖民主义确乎可以对当代复杂的文化现象作出某种文化阐释,也可以透过现代杂色纷陈的文化帷幔进一步窥视多元文化的质地。
广州三年展
06摄影 邱志钦
在不休的争论中,后殖民主义理论异军突起,在理论界独树一帜,成为当今文学批评中的一支生力军。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后殖民社会状态的反映。后殖民主义主要就是以先前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以及生活在第一世界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话语,是他们的一种文化关怀和文化倾向。其实质是要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反对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力图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边缘状态回归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本届三年展抛出的第一个话语是“与后殖民说再见”,这是策展工作的理论出发点,同时也是策展团所欲呈现的一个批评性视野。“与后殖民说再见”并不是对于后殖民主义的简单否定。一方面,作为一种现实处境,后殖民远未终结;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策展与批评领域的主导性话语,后殖民主义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机制化,不但日渐丧失其批判性,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限制,阻碍了艺术创作新现实与新界面的呈现。
年轻多媒体艺术家周依的作品《这些日子其中的一天》,作品探讨创新世界的可能性,运用三维动画作为工具来开创新的世界,我们创造了这些世界,然后,我们又将他们摧毁,有一天,一切都会消失。感觉到了作者不走传统的路,喜欢把各种各样的新媒介与经典的油画和雕塑结合在一起,新鲜、元素复杂,令人耳目一新。曾说过:“多媒体对我来说是一种工具,就像是从前的画家都会把刷子当作工具一样,在我的3D作品里,我就像一个画家一样的去绘画。”周依以3d轮廓与构图建构出想象式的建筑设计为我们呈现了彷佛未来梦境的氛围。她将以现代的影片,摄影,绘画,雕塑与空间陈设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主题空间。变形的神话故事,环绕四周破碎的世界,童年,抛弃,孤独与自我,以多样化的主题与梦境的追逐游戏转换成一个理想的世界,以黑白色系对比结合梦境所塑造出的独特展览空间。
这一次的看展基本是走马观花,太多的作品来不及细细欣赏,但是见识了许多新的表现方式,开了眼界。
2008-9-27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观后感
赵永星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拟定的主体概念是“与后殖民说再见”,这是策展工作的理论出发点,同时也是策展团所欲呈现的一个批评性视野。“与后殖民说再见”并不是对于后殖民主义的简单否定。一方面,作为一种现实处境,后殖民远未终结;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策展与批评领域的主导性话语,后殖民主义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化,不但日渐丧失其批判性,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体制,阻碍了艺术创作新现实与新界面的呈现。所以,“与后殖民说再见”,不但是从后殖民“出走”,而且是“重新界定”和“再出发”。
在看过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后,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方·谷雨》,作者是用老照片的形式拍摄的DV作品。是很多的照片拍摄而成,作品体现了人们对图像的共同记忆,用真人动画的方式,形成时而停顿的影像。有这种拍摄方式,作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拍摄场地的布置,详细的拍摄计划,拍摄角度的位置,灯光的打法,故事分镜头的准备等工作都做了详细准备。特别是场地的布置和灯光的打法都做得非常的谨慎和奇妙。
还有一个就是阿曼·拉马凡的《最后的晚餐》,这个作品是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素材所创作出来的短片。影片中最具震撼力并不在于戏剧化的举动和编排上,而是在宗教的奇特张力,用一群穆斯林来重现伊斯兰教在斋戒月中一种传统活动。用餐的场面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具有象征性符号在里面。还利用了古典油画的效果,使画面更加具有震撼力。
在今天,后殖民主义语境、多元文化政治、历史的多线索叙事、个体内部的多元世界、网络生存的幻象疆域……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身处其中的生存境遇,同时,也构成了我们思考艺术“创造性”问题的新的语境。在今天,日常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想象力挑战着艺术创造的神话。多元化的生存处境不仅体现为形形色色的族群-文化差异,而且是指在每个个体生命中都存在着的多重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现场。
通过这次的观展,深刻的了解到大师们的作品中的精华所在。一个简单,简短的作品也是需要经过非常严谨与繁多的前期工作才出来的,一个作品不单单要创意,还要做好前期工作。
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
06摄影 郑显文
与后殖民说再见,从后殖民“出走”,而且是一次思想与观念的“再出发”。看完三年展后感触最深的还是如何发表自己思想意见的方式,是我们要搞清楚我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或者是手段来执行,就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好的借鉴与学习的好机会。
走进美术馆看到的是一个把影像投射在沙锅上的作品,当影像投射在一个半圆的锅子上的时候,就会让人觉的在视觉上有个新鲜感,一种很有意思的视觉表现手法。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视感,扭曲与变换角色创造出超级视感。所以说创造新意象就显得很重要,如何运用不同寻常的现实新视野来开创新的视觉领域。“不同寻常”的出发点就是运用一切奇异角度。这样就能将视觉思考转入新的轨道从而产生最震撼的效果。任何东西,你一旦打破其固有的界限,新生品诞生了。打破视觉习惯很重要,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自然无诱惑的素质,我们从非常规的角度入手,甚至采取逆反途径,就会有非凡的收获。让人们感到自己的视觉器官具有超能力是很有威慑力的征服手段。
广州三年展的探讨主题之一:在多重现实与网络生存的时代,当我们通过媒介、通过虚拟技术可以轻易获得替代性现实或者另类生活世界的时候,艺术家对于现实的超越意味着什么?创造性意味着什么?可能世界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厘定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这是个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话题。
其实媒体影像比如电影、录像、电视、互联网、计算机模拟、网络空间等的无所不在构成了一个新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社会生活的习惯上和熟悉的理解。真实更少建立在个人和集体经验的基础上,而是由媒体影像所构造。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一个过程,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以如此惊人的速度,产生如此深切的文化冲击力。今天,我们观察到视觉是怎样取代过去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形式:往日由具体的内在主观性活动和交流所定义的社会经验,日益被越来越快速的视觉信息流所取代。这一现象表明了感知自我与他人的根本的因果关系,同时也表明了感知生活与现实的根本的因果关系。
艺术来源于现实,取材于现实,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提升、整理、加工而形成的一种高于现实,比较完美的形式。艺术可以说是思想范畴的一些“东西”,是人天生的一种情感的需求,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东西,它通过不同的方式,绘画,音乐,电影,等等媒介来表达,以自我为中心,是更加的“现实”物质文化的东西。
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文化日新月异,主要源于各个领域的创造性。从宏观上讲,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从微观上讲,创造性是衡量一个人才华高低、能力大小的尺度。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内在、外在的有机联系,是一种可以物化的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的规范,虽然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但它强调开拓性和突破性。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带有鲜明的主动性,这种思维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着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社会价值。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它的目的就是解决艺术与现实这一特殊矛盾且一切艺术的源泉来自生活。
通过对广州三年展的作品学习及探讨,使我对以后的创作有了很深远的看法。
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观后感
——朱昱作品观后感
06摄影马瑞旎
钱海源说:“为了有效地进行文化、思想和精神的侵略,美国除对被侵略国家派遣以经商、传教士、参赞或记者名义作掩护的大批蓝眼睛、黄头发和白皮肤的文化间谍和特务,渗透到被侵略的国家搞阴谋颠覆活动以外,更重视采用‘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皮’的战术,从被侵略的国家挑选为他们的侵略图谋效力的买办和奴才”;“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那些‘国际艺术家’和‘理论界’,不但有国际资本背景,而且大多有鲜明的政治目的”;“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拉出去’和‘派进来’的‘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皮’的战术,例如从国内前卫艺术家和理论家中物色和挑选他们看中的‘人才’……用美国的政治价值观对他们进行政治洗脑。中国本土艺术家,其本土艺术的文化价值记忆不仅变得模糊,而且还更进一步地受到西方文化空前绝后的席卷。
1、认为那些“后殖民艺术”是受西方(尤其是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利诱;
2、认为那些“后殖民艺术”是受西方(尤其是美国)金钱等物质利益的利诱;
3、认为“后殖民艺术”家具有坚决反中国文化传统的情结;
4、认为“后殖民艺术”家的文化良知泯灭;
以上,是“后殖民当代艺术”批评中的普遍主义。
是的,在那样的历史潮流中,我们的土地被殖民,我们的文化被殖民。
“后殖民艺术批评”的意识形态成就浪潮。
但当如今的我们回首再望,但当当代艺术的艺术语言、艺术语境、社会语境、艺术观念、艺术方法论、本体演变、与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关系等基本内容与那片后殖民的意味再思考时,我们又想起的是什么呢?
本届广州三年展拟定的主体概念是“与后殖民说再见”,“与后殖民说再见”,注:并不是对于后殖民主义的简单否定。一方面,作为一种现实处境,后殖民远未终结;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策展与批评领域的主导性话语,后殖民主义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化,不但日渐丧失其批判性,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体制,阻碍了艺术创作新现实与新界面的呈现。所以,“与后殖民说再见”,不但是从后殖民“出走”,而且是“重新界定”和“再出发”。
与后殖民说再见,有什么,我们想改变。
朱昱作品:为联合国成员国所作的192个艺术方案
自古以来,政治和艺术作为两个最需要勇气、最需要创造力的领域,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两者间绝对的相互独立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政治化的艺术和艺术化的政治也许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次,由政治派生出的艺术,不仅有可能是艺术的,而且有可能比政治更持久,艺术以暂时的附属地位换取了恒久的存在;最后,艺术化了的政治,便已不再是政治,艺术像一种神奇的仙药,能使灰色、甚至是黑色的政治幻化出生命的绿色。后殖民主义,充分的发挥了这点,渐成了阻碍了艺术创作新现实与新界面的呈现。
艺术与政治与现实,在后殖民主义剪不断理还乱。
于是,有人要跳脱政治附庸,用一种近乎反判现实般的,实际更深刻联系着现实的手法猛然在观者心中留下最深刻的烙印。
朱昱的为联合国成员国所作的192个艺术方案来了。
三年展中,慈眉善目的佛像身上爬满了身穿太空服的小人。把人类历史上登上过太空的三百多人,从尤里·加加林一直到中国的三位太空人都画到佛祖的身上也好,以波尔布特为榜样,请一位中国的行为艺术家身体力行地去完成波尔布特的理想,用三年多的时间不挣任何一份薪水,不用任何一种货币,不买任何一样商品,不进任何一座城市,不和任何一个女人建立家庭也好,波尔布特在柬埔寨真正实现了他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他统治三年期间在柬埔寨实行取消工资,取消货币、取消商品、消灭城市、消灭家庭等政策也好。
用唐三彩的工艺制作一个超大的雕塑。雕塑的内容为;一大群载歌载舞的全副武装的美军士兵骑在一头阿拉伯骆驼背上也好,到安徽省枞阳县周潭镇横埠新街上购买僧尼服饰、功德簿、开光护身符、菩萨像、大师照片、开光证、戒牒证等等佛教用品。让十来个当地农民扮演成中国和尚,组织一个“中国佛教界友好访问团”明天早晨在万象街头化缘也好,制作数只白色鸽子的标本模型,在每只鸽子的翅膀上都画上以色列空军的标志。展览时让这些鸽子分别站在一棵黎巴嫩雪松的松枝上也好。
我们看到嘲讽般的批判,政治成了跳梁小丑,作者打破传统的束缚,表现现实的最真切体现。秘集的线框进行排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压迫感,用表格的呈式化型式以理性表达着作品中诙谐幽默的感性。表达形式几近赤裸般尖锐。我们为此深思,仅管国际当代艺术实践也大多聚焦于身份、种族、阶级、性别等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但似乎在公式般的艺术型式下人的思想也麻木了。当更尖锐数倍,强烈的艺术展现在面前时,那种神经被尖锐刺破,唤醒心中的共鸣却要比平时激烈数十倍。
我想,创造性意味着什么?在这里尤如是点不透就改用锤的,就透了,那样的。
资料来源:公共教育部 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