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年展专场实验课堂·华南师范大学
创作·观念·物质形态
时间:2008年10月21日下午2点半至4点半
地点:广东美术馆展厅
专场老师:
毛建雄、艾红华、李鸿韦
导赏老师:
美文(广东美术馆馆员)
对象: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及本科生
主题:“创作·观念·物质形态”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广东美术馆联合举办了一场关于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的研修讲座,讲座主题是“创作·观念·物质形态”,主要针对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与后殖民说再见”及其展示的主要内容--装置艺术展开的研讨。
几位老师阐述了后殖民文化的影响及装置艺术在挪借物质材料上所蕴涵的创造观念的可能性,本次专场实验课堂共分析装置作品共12件。
“专场实验课堂”的老师和学生在一楼过道开场
毛建雄老师与特邀嘉宾李鸿韦老师在对学生提问进行解答
大家思考有关作品
集中讨论
以下是学生问题:
1、“后殖民“是作为一种现实状况还是作为一种话语?
2、如果是作为一种话语,那么后殖民话语跟中国有什么样的关系?
3、很多装置艺术都很有创意,是不是创意越好的装置艺术就做的越好呢?装置艺术好坏有没有一个具体一点的评判标准呢?
4、对于那个剪纸的装置我印象很深刻,中国也有剪纸,但多停留在民间,我想为什么中国就不能把它发扬光大呢?
5、有些装置艺术比较好理解,但有些植根于很强的文化背景或作者的个人经历,这有时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文本资料以方便理解,而展出时又没有文本资料,这是不是造成了艺术作品和观众的脱节呢?由于装置艺术大部分作品都是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就涉世较少的小孩、青少年而言会很少得到共鸣,就装置艺术在教育方面是不是会受到限制呢?
6、有个装置艺术弄的是给联合国成员国每个国家做个场景,但有几个场景好像用特殊玻璃屏蔽了,特别是具有政治化的场景,是不是因为政治原因呢?
7、我们对装置艺术不是很了解,能不能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名词呢?
8、我们如何理解装置艺术中的形式美问题?
9、“四季“系列作品的说明不清晰,不是很了解作者的想法和意义,里面提到唤起观众的记忆,是什么记忆啊,最终想表达的是什么?
10、“构架”那幅作品觉得材料不是很充分的表达主题?
11、“对话的交点/对话的相遇”这个作品要表现的是什么?它所要强调的是那些艺术家的对话方式还是表现他们谈话的主题,还是有其他的含义?
12、“揲蓍法”作为中国古代的最准确的一种占卜法,与这次三年展的“与后殖民说再见”这个主题,有什么联系?作者展出这个作品要表现的是什么?
13、广州三年展中昨天还在追捧“多元文化主义”,今天就以一种决绝的姿态“与后殖民说再见”,是一种思潮的引领,还是现代艺术家的态度?
老师们合影
第二场专场实验课堂的学生与老师在美术馆门前合影留念
专场老师简介:
毛建雄,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史硕士,美国西弗吉里亚大学艺术史硕士,美国东北密苏里州立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美国西弗吉里亚大学讲座教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著译《元代书论述评》、《超级艺术》、《肖像艺术5000年》、《何必贴上标签》、《艺术的嬗变》、《艺术有什么用》、《“为艺术而艺术”导致了回潮》、《也谈中国诗与中国画》、《再论<拉奥孔>》等。
艾红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史硕士,英国De
Montfort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论文、著译及编著有:《没有禁忌,没有图腾》、《论“格列柯样式”的现代反映》、《论摄影》、《影像的世界》、《价值》、《美术英语》、《西方设计史》等。
李鸿韦,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士,美国阿尔弗雷德陶瓷学院硕士,现为美国阿尔弗雷德陶瓷学院温·海格比教授的助教。多件陶艺作品被美国画廊收藏,如《风景#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