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答案
 

    三年展开幕已经一个多月, 参加“十万个为什么”问卷的观众已达到1600余位。在整理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名字,看来不少观众都是回头客。
    来自网易的彭元已经三次参观本届广州三年展了,他说:“本来以为一个下午就能看完,但是好多作品都需要细看的呀,特别是这么丰富的影像作品,不舍得掠过就算了。”问卷他也填了三份,从展览主题问到具体作品,他说三份问卷还不够呢。
    也有初次接触如此大规模当代艺术展的观众,小心翼翼地提出疑问,“能否将创造的意图和意义更明确地告诉观众呢”,“很想知道艺术家们平常都在认真研究哲学吗”。相比之下,有些观众的问题则大胆尖锐,尤其能引起策展人和评论家的兴趣, 如 “艺术和无聊的界限在哪里”就有数个回应:
    高士明说:在我们每时每刻都被目的和动机锁定的今天,人要“百无聊赖”是个很美的状态。艺术呈现的无聊是“艺术的无聊”,而无聊几乎整不出“无聊的艺术”。
    陈侗说:事实上,一个职业的艺术家可能做出不太好的作品,但他不可能做无聊的作品,无聊的作品就是什么也不曾想过,什么努力也没有付出,甚至也不去理会艺术界的人会怎么看自己……
    翟振明说: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的过程和产物,而无聊只是一种情绪。不过如果有些艺术作品本来就是专门揭示或引起人们的无聊感的,你在那里看到了无聊,这个艺术就成功了。如果一个作品本想让你激动,你却感到无聊,那么……
    邓启耀说:懂,还是不懂;深刻,还是弱智--成为哈姆雷特式永远的设问。对于那种把日常事物神秘化,把简单道理复杂化的做法,不要被吓到;对于一时看不懂的东西,可以刨根问底不依不饶,也可以不了了之,不懂就不懂。
    ……

    对于这些问题,观众也许不能从广东美术馆和评论家们那儿获得确切的一致的答案。我们只希望通过“十万个为什么”活动传递一个信息--我们需要您的参与,而参与也是您“看懂”艺术的第一步。

   

   

   


                                               资料来源:公共教育部 黄亚群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