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三届广州三年展时代美术馆展区的解读(一)
 

无法阅读的“阅读”——汪建伟

   
汪建伟是一位充满实验意识和思辩精神的艺术家。他曾参加过“第10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第50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第25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 今年2月,由于在录像、实验戏剧领域的创作成果,汪建伟又获得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简称FCA)2008年度艺术家奖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汪建伟就开始进入观念影像的多媒体艺术实践。为了实现其对意识形态的文化分析,他把历史情境抽离重组,让现实与荒诞、历史与当下、社会与个体彼此穿透。在其影像作品中,艺术家把不同渠道获得的不同信息分成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并把不同属性的东西,进行强制性、有意味的并置,造成一种不可阅读的“阅读”。其实,汪建伟对阿尔都塞的“征候性阅读”始终秉持异议,认为线性和非线性都是混乱的。因此,其作品以多元叙事、差异叙事、剧场叙事的方式来解构既定的阅读习惯,以期建构一种充满人文厚度和中国智慧的文化观看方式。 
    展览作品《人质》为汪建伟最新创作的一组实验新媒体作品,由《普通报告》、《封闭系统》、《感染》、和《候诊室》四部分组成。这里,“人质”的灵感来源于波尔迪欧的《再生产》,指的是介于科学、历史、社会以及假说的灰色地带,一种可能性的知识与某种现实环境之间的想象性关系。相对于个体可以被理解为是历史与知识的人质,被今天与未来所劫持。装置、影像等艺术表现形式几乎会出现在同一件作品中,而录像、装置和观看者则构成了作品的整体,观看者不再是冷眼旁观者的角色,他们被艺术家作为作品的元素之一,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汪建伟表示,“我研究的是现场成为各种关系到达的地方,我的作品一直坚持把不同媒介用在同一个现场,而且媒介之间会构成一种关系,比如说录像、装置和观看者。”当观众走入汪建伟的剧场中,即感受到个体的麻木、无奈、倦怠、还有隐隐的惊悸,个体处在无处不在的关系和系统包围之中,很难使用某一种明确的语言去言说或者判断。
    汪建伟正在尝试创作某一种无法下结论的作品,它由艺术家独特的个人经验和知识背景所构成。因此,观者在翻阅这本无法阅读的“读本”时,感受到的将是一种消除时间差和空间差的体验结构,以及博大的价值观和历史厚度。

    郑娜写于二沙岛
    2008-9-25



    时代美术馆展场

   
    时代美术馆1楼外观

   
    时代美术馆一楼大厅

   
    19楼现场图片 冯梦波《长征·重启 》多媒体装置

   
    19楼现场图片 冯梦波《长征·重启 》多媒体装置

   
    19楼现场图片 冯梦波《长征·重启 》多媒体装置

   
    19楼现场图片 消失的现场(诗人小组:肖开愚&姜涛&马雁)

   
    19楼现场图片 消失的现场(诗人小组:肖开愚&姜涛&马雁)

   
    19楼现场图片 消失的现场(诗人小组:肖开愚&姜涛&马雁)

   
    19楼现场图片 消失的现场(诗人小组:肖开愚&姜涛&马雁)

   
    19楼现场图片 消失的现场(段建宇《王克服,一个美术爱好者的故事》)

   
    19楼现场图片 约瑟芬·斯塔&里昂·克米留斯基《音景》

   
    19楼现场图片 消失的现场(声音小组:钟敏杰&林志英&张安定)

   
    19楼现场图片 消失的现场(诗人小组:肖开愚&姜涛&马雁)

    
    19楼现场图片 消失的现场(诗人小组:肖开愚&姜涛&马雁)

   
    19楼现场图片 汪建伟《人质》

   
    19楼现场图片